一、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片断】: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本节课,教师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配合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这一活动,了解掌握了学生已有知识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找到起点。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操作、交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方法,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 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做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快地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练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等,在编织精巧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数学。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还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1、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2、教师“放”得不够。学生的学习不能一直让教师扶着走,只有适当的放,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3、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生的评价缺少指向性,对生与生的评价的指导不到位。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