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人文性
在SOHU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人文”,会跳出459802条包含这个字眼的信息。可见,当今社会对“人文”的重视程度。因此,在本次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开头就这样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了教育包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教材编排所体现的人文性
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好的课文,能让学生在知识、性感、态度上都获得长进。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三个小伙伴》。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三个小伙伴在栽树的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终于把树栽好了。小树终于栽好了,三个小伙伴“又跳又笑”,学完课文的小朋友又何尝不是呢?他们知道了栽树的要领,体验了和三个小伙伴同样的着急和喜悦,懂得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在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创新与合作就以如此通俗、生动的形式为小朋友体验与接受。下学期的集中识字课《识字6》更直白地表露这一点:“一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黄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予明理于识字,在简洁生动的词句中,小朋友体会到深刻的道理。高年级的课本自不必说,例如孩子们从《钓鱼的启示》中深刻体会到了“诚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大量贴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的篇目在新课本中涌现,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
(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的定义为:“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体现在生命的关怀和文化的关怀中。“人文”不等于“思想”。可惜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基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思想教育,那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关键是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教育。真正的人文关怀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这才是真正的人文!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文性”也遂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界将褪去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深刻反省、批判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机械训练式教学模式,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当然,提倡人文性并非排斥或否定工具性。
二、注重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应该是教会孩子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而是让孩子在读过课文之后,产生美感体验,无论是语感还是情感上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用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课程应该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孩敞开心扉,随意倾吐,不论好坏,鼓励为主。目的不在成篇,而是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中感受运用语言工具倾吐自身感受的快乐,在作后交流中体验他人的悲喜,从而产生对语文学科强烈的求知欲。
(二)重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而,注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相当重要。他们对语言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正是最好的老师。
三、倡导自主、合作、研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并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二)合作性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 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三)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研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调查、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四、运用现代技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但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手段的熟练程度,那就事与愿违了。因此,在贯彻课改精神、推行课改标准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科及年级的差异。而这个尺度,恰恰掌握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手里。我们要清楚:“精神”、“标准”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不应该成为成果展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