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评课11

时间:2016-10-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要使语文课改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我们不仅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而且要谨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四: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 。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