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
本学期教材中有“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翻开教材备课时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该内容是学生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是分数知识的起始课,教学成功与否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反复构思的几个教学方案要么学习要点不明晰、思路比较杂乱,要么思路清晰了,但自己的牵引痕迹明显,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后来在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该课的教学录象后,我被吴老师课中组织学生辩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这段场景吸引了,这也触发了我的思考:能否将整节课都以辩论的形式来贯穿与发展呢?在这一想法的支撑下,我对教材、学生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了教学,在几次教学中,都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以下就摘录其中一次教学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师:第一场辩论赛的辩题是----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课件出示辩题)
组织学生通过手势判断后分成正反两方,双方自告奋勇选出辩手并与本方成员讨论辩论要点,然后双方队员上台辩论。
正方:(拿出一个圆片后对折并撕成两半)每份不是半个吗?
反方:(也拿出一个圆片随意地撕下一小片)这一份是半个吗?
正方:不是半个,但是你不能那样分,象我这样分,每份不就是半个吗?
反方:题目上又没说一定要象你那样分,只是说“分成两份”,我这样不也把圆分成了两份吗?你能说这份是半个吗?
正方:(抓抓头,脸微红,但仍不愿认输)如果象我这样分就对的嘛!
师介入:你们认为要怎样分才对呢?
正反方:一定要“平均分”,这句话才对。
学生生成第一点共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
片段二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一个图形、符号、数字等来把你心中的“半个”表示出来吗?(学生自由上黑板表示自己心中的“半个”,教师请创意者逐一说说自己的想法,着重请用表示的同学说说含义。)
师:半个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你能将刚才的结论再改一改吗?
学生认知发展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片段三
师:下面我们进行下一场辩论赛,辩题是-----小明吃了一个月饼的,小强也吃了一个月饼的,他们所吃的月饼同样多。(课件出示辩题)
组织学生通过手势判断后分成正反两方,双方选出代表并与本方后援团商量辩论要点,然后开展辩论。
反方一生:(拿出一个圆片,用手随意撕成大小不等的两块)他们所吃的月饼同样多吗?
正方:(哄笑)你们看清楚题目了吗?你这样随便一撕能叫吗?
反方该学生马上回头看辩题,红着脸抓了抓头。
正方一生:(拿出一个圆片对折后剪开,分双手举起)现在我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小明吃,小强也吃,他们吃的不是一样多的吗?
反方另一生:(一手拿一个大圆片,一手拿一个小圆片)这是一个大月饼,小明吃了这个月饼的。(该生边说边对折出它的)这是一个小月饼,小强吃了这个月饼的,(边说边折出它的,然后将两个叠在一起)他们吃的同样多吗?
正方成员愣了一会儿后反问:题目上又没有说月饼大小不同?
反方:也没说大小相同呀!
正方:那你们也有道理,我们也有道理。
师介入:既然题目中没有说这两个月饼大小是否一样,说明这句话的描述肯定不准确。那么,你们商量一下,该怎样说这句话才肯定正确呢?
交流后得出:小明吃了一个月饼的,小强也吃了这个(同样大小)月饼的,他们所吃的月饼同样多。
师小结:看来在描述分数意义的时候,必须确定把谁当作整体,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否则也很容易产生误解。现在,请同学们想想看,刚才得出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句话科学吗?该怎样完善?
交流后进一步生成新的结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
二、思考: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植根于教学理念,外显于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教学设计及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当中的一节典型课,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具体课堂实施上,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因此要想在本堂课上有所突破,首先必须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结构)上有所创新。在这一观点的比较强烈的支撑下,我沉下心来分析了本节课的教材,通过反复研究以后发现,分数的意义中有两个本质的要素:一是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二是“分数”离不开对应的“整体”,即在描述分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两点既是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正是基于上述对教材的把握,同时结合我之前的“辩论式教学结构”设想,我精心设计了辩题。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以下的渐进完善过程: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静下心来进一步反思本节课,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外,我觉得以下几方面也是促使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1、关注学生需求
如果问一位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是什么?相信会得到很多的答案。在我看来,作为学生最根本的需求是——成功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和安全(身心不受伤害)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成功机会并且善于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是一位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方面。本节课之所以取得些许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上述情感需求。首先,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展示自我和成功的机会,辩论赛这种形式满足了学生希望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同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与此相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尊重和安全的需求,台上的学生可以围绕辩题自由辩论,台下学生可以积极出谋划策或耐心倾听学习(特别是内向学生),所有这些孩子都能够得到教师足够的、无形的关心和尊重。
2、尊重学生“错误”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对知识、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完善、正确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识误”的过程,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己原有认知的错误或不足,进而不断完善和建构起新的认知网络。因此,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错误”,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认知。如在学生没学习负数之前,他认为“3-4”不能减就是反映他当前的认知水平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同样,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最终形成对“的意义”的科学认识之前的几个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但对于当时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则是合理的。同样,当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还会发现,最后对的认识还是不完善的,因为“整体”除了代表“一个物体”外还可以代表“一群物体”。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识误”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
3、展现教师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段时间教师对自身在新课程下的课堂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产生过困惑。在我看来,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中,成功教师的角色可以用一句哲学意味的话来描述——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并发挥合适的作用(在合适的时候发挥合适的作用)。即首先我们必须坚信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作用不能乱用特别是不能用在对学生学习的包办代替上。
就这堂课来说,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并潜心设计了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预案。更重要的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做到了“在合适的时候发挥合适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放大前面片段中的两个细微环节:
细节一在辩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时,反方抓住辩题追问:题目上又没说一定要象你那样分,只是说“分成两份”,我这样不也把圆分成了两份吗?(随手将圆片撕开)你能说这份是半个吗?
正方:(抓抓头,脸微红,但仍不愿认输)如果象我这样分就对的嘛!
师介入:你们认为要怎样分才对呢?
正反方:一定要“平均分”,这句话才对。
细节二在辩论“小明吃了一个月饼的,小强也吃了一个月饼的,他们所吃的月饼同样多”时,反方一生边演示边说:这是一个大月饼,小明吃了这个月饼的。这是一个小月饼,小强吃了这个月饼的,他们吃的同样多吗?
正方一生反问:题目上又没有说月饼大小不同?
反方:也没说大小相同呀!
正方:那你们也有道理,我们也有道理。
师介入:既然题目中没有说这两个月饼大小是否一样,说明这句话的描述肯定不准确。那么,你们商量一下,该怎样把这句话说得更加科学、完善呢?
一个教师如果想了解我们的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从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是不愿意服输的——哪怕是在他理屈词穷的情况下。因为好强是孩子的天性,何况在面对班级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他们更急切需要维护自己的自尊、自信。以细节一为例,在反方的追问下正方对自己的观点已经动摇,但他们仍不服输地说:像我们这样分就对的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能找出一个反例,辩题就不成立”来说服正方,但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问道:你们认为要怎样分这句话才对呢?从而既巧妙地修正了正方的观点,又维护了正方孩子的自尊和积极性。同样,从细节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本来反方理由是很充足的,可当正方说“题目上又没有说月饼大小不同”后,反方竟追问“也没说大小相同呀”,这时本已理亏的正方马上说:那你们也有道理,我们也有道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原本反方已经找到了反例证明正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可在正方的辩驳下最后却变成了“各有各的道理”,说明孩子们对辩论规则的认识还处在发展中。此时的教师如果帮助学生争辩谁对谁错,则极易深陷其中,因此,教师此时巧妙地避开他们的争论,并紧抓他们对圆大小的异议引导双方学生共同思考,既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又维护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当然,培养孩子有序、有理、有节的辩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作为今后长期的培养目标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