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后反思: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数概念的生成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但是因为学生毕竟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如果直接出现一个大数进行教学就会非常枯燥,也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且本节课是借用三年级学生来进行四年级的教学,学生在能力上有一定差异,因此本节课我对教学方式作了一定的更改。
  这节课本是一节概念课,但我整节课的设计却是以探究为主的。大多概念课一般都是将新知先抛给学生,在让学生去理解。而我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通过几次探究去建立新的计数单位,感受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体会分级。
  探究一:通过数绿豆,建立“十万”“百万”的计数单位。
  在认识“十万”之前,学生认识过10个一千就是一万,因此在开课先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将装有一千颗绿豆的10杯绿豆凑成一万颗,让学生回忆一万有多大,以利于进而用10个一万凑成十万颗绿豆。在倒绿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一万颗绿豆有多少,十万颗绿豆又有多少。
  在数出10个一万就是十万后,又通过写十万这个数,得到十万应该比一万多一个零,所以1就应该写在万位的左边,表示1个十万,从而引入新的计数单位“十万”。
  探究二:通过发现规律,建立“千万”的计数单位。
  在建立“十万”和“百万”之后,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数位顺序表中“个、十、百、千”的规律,想到百万位左边应该是千万位,或根据“10个一百是一千”,想到“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因此认识完“百万”之后,就不用数绿豆了,而是直接猜想并验证百万位的左边是千万位。
  探究三:通过读数,体会分级的意义。
  课中我给了学生一些生活中大数的素材,之所以由老师直接给定学生素材,而不让学生自己搜集或任意写大数来读数,是因为这节课只是让学生初步学习读数,为了避免读数中出现零的情况,因此只能限定数的类型。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数时,因为有的数位数多,部分学生必然出现读数的困难,出现困难后再一起探究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得到既然读数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数位太多,那我们就把这个数分开读。再通过分开读数,得到分界点是在万位和个位之间,这样很自然就引入了分级。
  探究四:根据“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得到计数单位“亿”。
  在认识“四位一级”之前,可能有学生会认为千万位的左边是万万位,认识分级后,学生一致认为不是万万位了,根据“四位一级”,千万位左边应该是新的一级的开始,这个级就叫乙级,千万位的左边就是“亿位“,10个一千万就是一亿。
  这节课对教材的改动很大,因此在课后我也不停反思几个问题:(1)数绿豆虽然便于建立计数单位,但在感知十万的多少时有一定局限性;(2)是否有必要介入计数器;(3)除了阅兵的素材之外,引用生活中的大数太少,没有很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