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例谈“影视技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众所周知,在影视的摄制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技法让一些镜头产生特别的视觉效果,使观众生动、深刻地感知影视内容。同样,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一些“影视技法”,会让教学活动见奇效,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一、“定格”——聚集主题 
   
  [案例1]“13-9=?”教学片段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生:还剩多少个? 
  师: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呢? 
  生:13-9。 
  师: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先摆一摆,再想一想“13-9”怎么算? 
  生1:一个一个地减,1,2,3…9。 
  生2: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3个。 
  生3: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 
  生4: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 
  计算“13-9”学生出现了四种算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如何恰当地处理这四组“画面”?教学时,不可无所适从,同时顾及每种算法的训练。因为这样难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不可无原则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如果一节课结束,学生仍然是用“一个一个地减”在算,那教学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即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聚焦教学主题,将训练的重点“定格”于大多数学生喜欢并且值得推广的算法上。如果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就应“定格”于“想加法算减法”。如果学生对“10减几”和“数的分解”比较熟练,那就可“定格”于第二种或第三种算法。 
   
  二、“特写”——突出重点 
   
  [案例2]“认识”的教学 
  1.强调平均分 
  师:(出示圆形纸片)这代表一个蛋糕,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来把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呢?自己分分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把圆形纸片对折一下,沿折痕切开。 
  师:(演示不平均分的)这样分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这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大小不一样。 
  2.建立的意义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两块,也就是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块就是两份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里的它指的是谁?另一块又是这个蛋糕的多少呢?为什么? 
  生1:这里的它指的是一个蛋糕。 
  生2:另一块同样是这两份中的一份,也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对,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二分之一怎么读写呢?(略) 
  3.强化理解 
  师: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吗?想一想,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生1:我是这样折的。(图1) 
  生2:我这样折。(图2) 
  生3:我还有一种折法。(图3) 
  师:这里的每一种折法都不一样,折出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说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呢? 
  生:不管哪种折法,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阴影部分都是两份中的一份,也就是长方形纸的。 
  师:你还能怎样得到? 
  学生交流汇报(略) 
  师:(出示两张大小悬殊的圆形纸片)请你们分别得到它们的,比一比每张圆形纸片的一样吗? 
  生:小圆形纸片的和大圆形纸片的是不一样的。 
  师:所以,我们还必须弄清这“是谁的”。 
  几分之一的分数很多,教学时我用浓墨重彩对认识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特写”,以“平均分”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条红线,采用眼看、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方式,层层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随着教学过程的生动展现,使“平均分”“每份”“是谁的”这些知识点的教学都切实到位。由于认识的教学活动设计细腻,并且步步到位,后面就可顺水推舟,学生便能自己轻轻松松地认识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可见,教学时做到在大处落墨,用“特写镜头”突出重点,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特技”——突破难点 
   
  [案例3]“认识体积”的教学 
  1.理解“空间”。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桌里的书包,用手触摸抽屉,你有什么感觉? 
  生:抽屉里有一定的空间。 
  师:请把书包放回课桌里,再用手触摸,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抽屉里有一部分空间被书包占据了,原来的空间变小了。 
  师:(出示一只空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里有一定的空间。老师慢慢地往量杯里倒水,你有什么发现? 
  生:量杯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2.理解“空间的大小”。 
  师:(出示一个装满面团的透明塑料盒子,盒子后面有个小圆孔)这个盒子里的空间被面团占满了,现在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小木块揿到面团中,观察一下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生:原来面团所占的空间被小木块占据了,所以面团只好被挤了出来。被挤出来的面团的大小,就是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实物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上述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这好比影视中的“特技镜头”,创意独具匠心,真令人拍案叫绝。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触摸和观察中,由表及里地层层体验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建立的“体积”概念,达到终生难忘的教学效果。 
   
  四、“慢进”——刻画细节 
   
  [案例4]“认识1厘米”的教学 
  1.找一找。 
  师: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cm吗? 
  生:0-1。 
  师:同意吗?也就是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cm对吗? 
  生:尺子上还能找到1cm吗?找找看! 
  生:2-3这一大格的长度,3-4这一大格的长度…… 
  师:你怎么知道你找到的就是1cm呢?数一数你尺子上有多少个1cm。 
  2.画一画。 
  师:你能用尺子在练习纸上画出1cm的一条线段吗?试试看。 
  3.比一比。 
  师:伸出你的小手在尺子上比划1cm的长度,轻轻移开尺子。 
  4.记一记。 
  师:闭上眼睛悄悄记住1cm的长度。 
  5.说一说。 
  师: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出长大约是1cm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1cm的长度是比较抽象的,而孩子们的思维需要借助直观和形象。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让孩子们体验、体验、再体验,感悟、感悟、再感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为此,教师刻意放缓了认知进程,让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这一组“慢镜头”中,真真切切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细节刻画到位,1cm的长度自然就会在学生心中一步步深深扎下根。 
  五、“分解”——呈现层次 
  [案例5】“认识计数单位‘十’”的教学 
  1.感知“把10个1看成1个十”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小猪的商店开张啦!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有许多铅笔。 
  师:老师想买5枝铅笔,谁当营业员来拿一拿? 
  生:我一支一支地拿,拿出5枝铅笔。 
  师:老师想买9枝铅笔,谁来拿一拿? 
  生:(边数边拿)1、2、3…9。 
  师:老师想买10枝铅笔,谁来拿一拿? 
  生1:(一支一支地数)1、2、3…10。 
  生2:只要拿一捆,因为一捆就是10枝铅笔。 
  师:真聪明!你更喜欢哪种拿法?为什么? 
  生:第二种拿法比较方便,拿得快。 
  师:对了,两种拿法都得到10枝铅笔。我们可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2.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普遍应用。 
  师:生活中像这样把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爆竹10个一捆、香烟10包装成一条、气球10个装成一盒…… 
  学生举例(略) 
  3.学生操作,加深理解。 
  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也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吗? 
  师生共同小结:1个十就是( )个一,10个一就是()个十。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教材仅提供了“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的操作活动。显然,这样感知很不充分,也缺乏深度。为此,教师将认知过程设计为一组“分镜头”:即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感受计数单位“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含义。这样,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清晰的层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概念的建立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