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捕捉 善待 开发 意识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描述: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学生举例:三角板、墙壁上画的三角形、教室门前的护栏焊接的是三角形、红领巾、食堂的“人”字梁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说说是怎样做的。(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 
  生 :我是用小棒摆的。 
  师: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小棒与小棒要靠在一起,不能留有空隙。 
  师:我们已经理解了“靠”的意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围”。 
  生 :我是用纸剪的。 
  生 :我是用纸折的。 
  生 :我是三角板画的。 
  ……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比较简单的做法是——用笔画。请同学们用铅笔在自备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完后自学书上第22页上的图,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 
  师: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写出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那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可能”)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一起来做实验探索。做实验时,小组合作,选派一位同学记录,其余同学实验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制)围一围,最后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组织汇报) 
  师: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说师板书: 
  能围成三角形的是:?摇?摇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10厘米?摇6厘米?摇 5厘米10厘米?摇6厘米?摇4厘米 
  6厘米?摇 5厘米?摇4厘米?摇10厘米?摇 5厘米?摇4厘米 
  生 (一个后进生):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原来他错把5厘米的小棒当作4厘米,教师当场用尺量出来告诉大家,并告诉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细心;同时鼓励他积极发言,表现很好) 
  生 :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请你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真的”展示出来,原来由于自制的小棒比较粗,接头处比较粗糙)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4+6=10(厘米),与第三根小棒10厘米相等,它们应该“并排”。我们请准备比较细的小棒的同学再来展示一下。(这样,学生知道它们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这样呢?请大家量一量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再算一算,看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学生测量,纷纷点头说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吸管围一个三角形,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 
  反思: 
  一、捕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引入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中逐步建构新知。 
  整节课,不仅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而且注重激活并调度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持学习,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各种奇思妙想,包括接纳错误。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念,都是他们依据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即使是“错误观念”,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认识方式造成的。接纳错误,教师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中的“真金”。 
  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还学生表述他们想法的时空,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同时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这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开发课堂中的有效资源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过去常常显得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建构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呢?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1.请同学们用铅笔在自备本上画一个三角形。2.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写出各部分的名称。3.请大家量一量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再算一算,看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进行一题多练,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又使学生的思路清晰。 
  四、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有很强的目标意识,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在学生利用材料做三角形的活动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增强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在用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的实验操作活动中,亲自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探索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获得数学知识的成就感;最后在用吸管围一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再也没有出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现象,学生深入理解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我们自己所用,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