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控制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控制
——《平均数》教学情境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创设的一种现场发生、学生亲眼看到或直接参与的教学情境,并借助情境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它是临时组织的,可变因数太多,随机性大,很多老师想用又不敢用,弄不好倒把课堂搞砸了;就算用也是加了许多定量、定性的要求,流于形式,给人的真实感不强。我在这里谈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似乎有些矛盾?让人不可理解,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在渝中区实验一小上过一节讲平均数的课,上课前她先把全班平均分成两队进行拍球比赛,全班每人都拍的话那这节课就不用上课了,学生提出抽几个人比,各队先抽3人,每人拍5秒钟,甲队拍出6、8、7,乙队拍出6、19、5,怎么比较?学生说加起来比总数,得出乙队胜,同学们都没意见,教师站出来帮甲队鼓劲,拍了11个,再加了一下,甲队加起来多,教师宣布甲队获胜,这时乙队小朋友生气了,有一个小孩还气愤的喊道:“不公平,你们四个人,我们三个人”。教师问就现在的结果怎么比较呢?学生提出把总数平均,有几人分几份,再比每一份的,教师按学生的方法,求出甲队平均每人8个,乙队平均每人10个,乙队胜,这样比较公平,甲乙两队都服气了,由此引出平均数。
在这节新课引入中,让我折服的不光是教师用心良苦的制造矛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要引入新的数来解决问题,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吴老师好幸运,两队去除的结果刚好都是整数,而没出现有余数现象,这是三年级,只学过余数,还没有学过小数,要是出现的不是6、19、5,而是6、17、5,怎么办?由此我不由得想起就后怕,这是一节有三、四百人听课的专家做课呀,要是出现了有余数情况怎么办?那不又给这节课带出新的问题吗?那老师预先要的结果还能达到吗?如果要是去解释,学生能明白吗?时间够吗?况且这也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有了这个想法,我开始去想怎样有效控制课堂教学情境的随机性,慢慢的我被吴老师的高明所折服,这看似随机的拍,其实里面有很多教师的有效控制,教师在前两个比赛时,注意观察两队的实力以及结果,在第三个队员比赛时,控制好实力强的结果叫停,这样结果就能得到整数,弱队别怕还有老师呢,教师自己控制好结果,这样控制后结果还会出现我的担心吗?我们都注意拍多少了,时间上的一点微小差别谁还会去留意呢,更别说一心只想着比赛的学生了。
这个案例让我重新开始对课堂教学情境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看似随机的,可变因数很多,只要我们在设计时,充分思考把握,从而一一找出破解之法,在教学时有效的去控制,再随机的教学也逃不出你的五指山。
那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些什么环节呢?从这节课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提出几点小建议:(1)认真分析教材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引出教材,诠释教材或巩固教材,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材需要去决定是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2)认真分析学情。班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活动纪律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将影响教学情境的正常实施,怎样组织引导学生?操作起来才容易,才好控制,才能达到效果。因此必须认真细致的分析学情,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排除障碍。(3)情境的可操作性。你设计的教学情境如果操作起来很麻烦或是花时太多也不行,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要创设情境的目的也是让知识深入浅出,利于学生接受。(4)关键语言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如果不准确也会影响教学情境的效果,比如:吴老师在学生喊出不公平时,她不说就现在的结果来比较,而说成可以怎么比较?学生可能会马上说乙队也添一人,那吴老师还能达到效果吗?所以对于情境中的关键处一定要咬死,不可含糊不清。(5)课堂的随机应变。课前我们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了充分分析推理,了解你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境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以及找出了如何破解,课堂上按照设计环节一步一步实施,同时还要随机应变:因为这是现场实施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完全可能出现我们没想到的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随时留意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即时变通,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我以前也没怎么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现在也是受到一些启发,慢慢开始思考、学做,我来谈的目的也是希望由此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关注,大家共同来探讨它,谈得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谭克东
个人简介:小学数学教师,小教二级教师。现任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数学备课组长。
教育感言:在现有基础上,尽最大限度让每个孩子得到提高。
E-mail:kd-03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