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在对比中思考(计算教学)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有乐趣。新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教学的活力在不断提升。前不久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A教师的设计]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胖胖、乐乐到超市去买东西,你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面包每个3元。
  生2:饼干每包4元。
  生3:饮料每瓶6元……(一口气把图上物品的价格全部读完)
  师:你真厉害,全都说出来了。那胖胖要买什么呢?(生说师出示:4个面包与1瓶饮料)
  二、探究加乘混合运算
  师:他应付多少钱呢?
  (生独立列式,然后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4=12(元),12+6=18(元)。
  指名说算式的意思:“3×4=12(元)表示什么意思?这里又有个12表示什么呢?6、18呢?”得出关系式:4个面包的价格+1瓶饮料的价格=应付的元数。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来算?
  生:3×4+6=18(元)。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列式?
  学生陆续回答,就是没有出现教师要的6+3×4。
  师:这样列式可不可以呢?(师边说边板书:6+3×4)
  学生看后一致说:可以。
  师:今天要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脱式计算”。3×4+6先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
  师:为什么先算乘法?
  生:4个面包的钱不知道,应先算乘法……
  [反思]很显然,此教师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回答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过程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但笔者认为A教师在教、用结构的过程中,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由好学生或教师自己“替代”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并没有从实质上提供给学生感受、探究的实践机会,而是采取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呈现完整的表述,这是典型的“教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慢慢按照教师的思维走”。结果是,课堂教学围绕着预设教案来操作完成。
  [B教师的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只要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看事情,许多事情就会变得十分有意思。我们的好朋友胖胖、乐乐在买东西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加乘混合运算
  1.观察获取信息
  师:这就是他们购物的超市的一角,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面包每个3元。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一个面包3元钱。
  师:这就是面包的单价,面包的单价是3元。你还知道谁的单价?
  (生可能只会说出一种物品的单价)
  师:还知道了哪些物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指名说)
  2.合作得到综合算式
  (1)独立列式
  “胖胖想买什么吃呢?”(生说师板书:4个面包,1瓶饮料)
  “他应付多少元?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生独立计算,师板书不同的算式)
  生1:3×4=12(元),12+6=18(元)。
  生2:3×4=12(元),1×6=6(元),12+6=18(元)。
  生3:3×4+6=18(元)。
  (2)集体交流
  ①交流分步
  师:3×4=12(元)表示什么意思?这里又有个12表示什么呢?6、18呢?
  师:生2的算式与生1比,有什么不同呢?1×6=6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这是1瓶饮料的价格。
  师:1瓶饮料的价格几元,题目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所以这一步可省略不写,就与生1的列法一样了。
  师板书:3×4=12(元),6+12=18(元)。
  师: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这样也是正确的,也是把4个面包的价格与1瓶饮料的价格加起来,意思是一样的。
  师:不管怎样列式,都得先求出什么呢?(生说师板书:把条件改成其数量关系式——4个面包的价格+1瓶饮料的价格=应付的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