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案例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现象透视 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具体方法,使学生懂得何处提问与怎么提问。这样,学生不但敢问、爱问,而且会问。
(1)从教材入手,结合生活实际,从“书”中发现问题。
(2)从课题入手,确定学习目标,进行联想质疑。
(3)从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入手,发现问题。
(4)从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入手,发现问题。
(5)从数学概念入手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策略三:积极评价,使每个学生都爱提问。
在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甚至是很幼稚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积极评价,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热情,然后再更正错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在课堂上用积极的语言评价或动作手势评价,也可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进行比较性评价,还可在班上设立“牛顿奖”、“瓦特奖”等,并在家长面前及时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让家长再次把快乐带给学生。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对他人提问,并进行小组评价、同学评价,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同学对他的认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如36÷75等),然后添上0和小数点成为一道小数除法(如0.36÷0.75等)。此时,学生有疑惑了:“有小数点了,可怎么计算呢?”在探索的心理驱使下,明确了学习方向,主动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动”中“问”。
例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组织了不同的操作活动(把橡皮泥浸入量杯内的水中):①量杯的大小相同,橡皮泥的大小不同。②量杯的大小不同,橡皮泥的大小相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学生就会萌发出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终于发现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高有关。
策略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1.教师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提问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我给学生准备四根小棒,让学生任选其中三根小棒摆一摆,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当学生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时,我故做疑惑:“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可以呢?”有了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很快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一规律。
2.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何处提问。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要使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