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首页
我的消息
安全退出
×
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结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谈谈探究性学习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加强估算,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估算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复习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块学生常见的鹅卵石,问:你能估计出这块鹅卵石的体积是多少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纷纷估计出这块鹅卵石的体积。但这块鹅卵石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们争论不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师:小刚也很想知道这块鹅卵石的体积,于是他把鹅卵石浸入了一个圆柱体的容器中。
出示下图:
师:要求鹅卵石的体积你想知道哪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你能知道小刚测出的鹅卵石的体积吗?
学生们都想通过小刚的实验、自己的计算,来迅速验证自己估测的正确性,故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也能得到培养。
二、鼓励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鼓励动手操作,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体验知识“再创造”的探究过程,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校园景点之一的六角亭。然后问:(1)在这座亭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2)我们以柱子为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要求圆柱的油漆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你有什么办法能测出这些数据?学生在观察中知道求圆柱的油漆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就必须知道柱子的底面周长和高。有的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测出柱子的直径或半径,再求出周长,但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在实测中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油漆的面积只要用柱子的底面周长乘高即可,而底面周长可用卷尺绕柱子一周直接量出,无需测出直径或半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从中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想像,丰富自主探究的内涵
异想天开是儿童的天性。诱导学生大胆想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内涵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这样启发学生:昨天,老师去市场想买一个鱼缸,结果发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当时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概是怎样的?(三种鱼缸都没有上底面,1号鱼缸看起来像一个正方体,2号鱼缸像一个扁扁的长方体,3号鱼缸是一个高高的长方体,有点像柱子……)
师:观察三个鱼缸的尺寸,你想知道什么?(哪个体积最大?哪个鱼缸用料最少?……)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师板书计算出的鱼缸容积和用料面积)。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你认为老师应该购买几号鱼缸?说出理由。
学生在想像中生成表象,在观察中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比较探究中,得出2号鱼缸用料少容积大适合鱼游玩,3号鱼缸占地面积小且比较深,适合习性不同的各种鱼,1号鱼缸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等多种选择理由,有的甚至还提出“以前学习表面积相等时,正方体的体积大,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内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学会自主探究的策略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场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学会多种自主探究的策略。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食堂里的沈师傅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家有一块长6.28分米、宽4分米的白铁皮,他想做一个高4分米、容积最大的圆柱形无盖水桶(接口处材料不考虑)。于是,他到店里去想配个底。不知道怎么办?你们给他想想办法。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水桶的底面是个圆,可配一个底面周长为6.28分米的圆;也有的说可配一个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