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无限精彩

时间:2016-10-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数学是枯燥无味甚至是呆板的,他们觉得数学课堂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与繁琐的推理,使得数学课堂大多沉闷、久违精彩,不像语文课堂那样诗情画意、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可现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下面三个教学片断。 
  爬山“汗流浃背”,下山“风驰电掣” 
  “简单的单名数互化”课堂教学总结部分的教学片断: 
  (在学生小组讨论“互化方法”及巩固练习环节之后) 
  师: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单名数互化的方法,并学会了如何改写单名数,请大家根据刚才的研究、讨论思考一下,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或者在哪些地方想给同学们提个醒。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生1:在互换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是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 
  生2(补充):高级化低级用乘法,低级化高级用除法。 
  生3:还必须确定单位之间的进率。 
  生4:我们小组总结出“互化”的步骤是:看单位→比高低→想进率→定乘除→再互化。 
  生5(迫不及待地):我发现可以这样来检验结果对不对:单位大的,数字就小;单位小的,数字就大。 
  (学生检验后,发出赞同声) 
  生6:对,我还可以举例说明。比如现在有一缸水,如果用大碗来盛,次数就少;如果用小汤匙来盛,那次数就多了。(学生一开始没听懂,沉默片刻后,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7(兴奋地):老师,我也有个有趣的方法,非常好记。这就像一座山(如右图),从山底往山顶上爬比较吃力,会汗流浃背,除号“÷”中的两点就像汗珠子;而下山时,速度很快,像是坐车下来的,风驰电掣般的,这时用的乘号“×”刚好可以把它当作车轮 。(其他学生心领神会地笑了) 
  谁说数学知识非要讲得天花乱坠,答得有理有据,弄得烦琐冗长不可呢?像上述案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的理解和感悟,真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只要是学生自己悟出的,不管是深思熟虑,还是灵性进发。都是他们自主建构的生动演绎。由于教师的精心引导,使得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无限精彩。 
   
  质量上乘,亲自下厨,后面还要大扫除 
  在一节“比例尺的应用”的复习课中,师生合作,一起对比例尺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本来已经可以结束这节课,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独具匠心地创设了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自己想法的教学环节。精彩的对话,就这样动态地生成了。 
  生1:老师,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比较容易理解。 
  生2(补充):图上距离就相当于被除数,实际距离相当于除数,比例尺就是它们的商,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生3:我们发现,图上距离比较小,而实际距离比较大。根据“乘小变小,除小变大”(注:这里学生所指的“大、小”是跟整数1比较的)的方法,所以求图上距离用乘法,求实际距离用除法。 
  师:图上距离一定比实际距离小吗?(生思考片刻,然后小声讨论) 
  生4:不一定!比如很小的零件,画在纸上就得放大,这时的图上距离就会比实际距离大。 
  (其余学生也表示赞同,并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探究中……) 
  生5(激动地):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只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解比例,就可以求出要求的数了。 
  师(高兴、欣赏地):同学们“发明”了这么多的算法,真了不起! 
  (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向教师示意) 
  生6:老师,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以?(教师和全班学生都关注着他)我不是用数学的方法,可我觉得这样好记。根据图上距离(上面)/实际距离(下面)=比例尺(后面),我突然想到这么一句话:质量上乘(乘法),亲自下厨(除法),后面还要大扫除(除法)。就是说,要吃到质量上乘的菜,就要学会亲自下厨,吃完以后还要大扫除。我们可以这样记:上乘(求上面的用乘法),下厨(求下面的用除法),大扫除(求后面的用除法)。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还动笔试验) 
  谁说知识性、概念性强的数学课堂上,只见难记的概念、冰冷的符号和繁琐的推理,没有情思涌动,缺少跌宕起伏,不见波澜壮阔的场面?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必将展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的光芒。给数学一个原型,把常识提炼成数学,必将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历程。给课堂一些自由,把探究的时空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天地、个性张扬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场所、情感交流的空间,这样的数学课堂同样异彩纷呈,充满诗情画意。 
   
  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开始时的教学片断: 
  1.游戏。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对对子”的游戏好吗?“对对子”的游戏规则:高一低,大一小,多一少,上一下。前一后。左一右…… 
  2.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该怎么表示呀?(学生鼓掌) 
  (研究鼓掌的动作,渗透知识要点) 
  师:看来,大家是既聪明,又懂礼貌的好孩子!鼓掌动作看似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其实它还大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学生窃笑) 
  生:不行,要用两只手才行。 
  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生大笑) 
  生:不行!(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做出鼓掌动作) 
  师:哦,那么鼓掌时,两只手到底该怎样呢? 
  生:掌心要相对。(生比划,师板书:相对) 
  (随后教师通过手势演示,引导学生说出上下、前后、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继续研究鼓掌动作,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 
  生:也不行,这叫交叉。 
  师: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 
  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或物体中某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两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位置关系。 
  生(由衷而又兴奋地发出感慨):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学生们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去……) 
  谁说数学课堂缺少激情,没有诗意?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理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和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知识,在交流对话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 
  的确,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曾经茫然过,也兴奋过,但实践与思索后,我们不禁感慨:“数学,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个由符号、概念等编织成的抽象王国,然而真正走进去,你就会发现原来数学王国竟是一个充满想像、充满激情和充满诗意的广阔天地。”因此,课堂上.只要我们不满足于数学结论的简单获得,而是真正走进数学、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那么,数学课堂也可以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