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倾听的氛围搭建欣赏的平台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听了六年级的一节复习课,其中一道习题的教学,让笔者耳目一新,找到了久违的感觉。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题目: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36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5/4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师:先思考。独立解答,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过了6分钟)
师:汇报时,我提两点要求:1 说者,做到“两说”,即先说算式,再说想法。有说不清楚的可以请别人帮忙。2 所者,做到“四能”:能复述;能评价他人的解法,评价时要先指出对在哪里,哪怕是一丁点儿合理的成分,再指出不足;能从他人的解法中受到启发;能欣赏他人的解法,自发送出掌声。
生1:设杏树有x棵,桃树有5/4x棵。列方程为x+5/4x=360,解得x=160,所以桃树有360-160=200(棵)。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求两个问题,先设1倍数杏树为x棵,桃树用5/4x棵表示,再根据第一个条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生2:设桃树有x棵,杏树有4/5x棵。列方程为x+4/5x=360,解得x=200,所以杏树有360-200=160(棵)。
生2:我是受生同学解法的启发,将“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5/4倍转化为“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这时桃树的棵数为单位“1”,设桃树的棵数为x棵,杏树的棵数用4/5x棵表示。
师:谁听懂生同学的解法?(指名学生复述)
师(问生2):你能从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2:生1同学在汇报她的解法时,我一边认真听,一边想:原题是以杏树的棵数为单位“1”,如果转化为以桃树的棵数为单位“1”。就有了另外一种解法。这里,谢谢生1同学带给我的启发。
师:生2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课堂是个取长补短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互相学习,彼此欣赏。
生3:因为5+4=9,所以杏树有360×4/9=160(棵),桃树有360-160=200(棵)。
生3:我是这样想的: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5/4倍,把杏树的棵数看作4份,桃树的棵数就有这样的5份,共9份,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生4:因为5+4=9,360/9=40(棵),所以杏树有40×4=160(棵),桃树有40×5=200(棵)。
生4:我是受生学用按比例分配思路的启发,用归一法解。
生5:列方程为4x+5x=360,解得x=40,所以桃树有40×5=200(棵),杏树有40×4=160(棵)。
生5:我是间接设的,但我不知道怎样设,谁来帮助我?
生6:我来帮助你。你求得x=40是指什么?
生5:每份有40棵。
生6:那你就应该设每份有x棵。你懂了吗?
生5:我懂了,谢谢你!(学生们自发鼓掌)
师:这掌声告诉我,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了。
生7:设杏树有x棵,桃树有(360-x)棵。列方程为5/4=360-x/c,解得x=160,所以桃树有360-160=200(棵)。
生7:我是用正比例求解的。先根据第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再根据第二个条件列比例式。
师:听懂他讲什么吗?(指名学生说)
生8:设桃树有x棵。列方程为5/4+5=x/360,解得x=200,所以杏树有360-200=160(棵)。
生8:我是受生同学用正比例求解的思路想到的……
生9:因为杏树有360÷(1+5/4)=160(棵),所以桃树有360-160=200(棵)。我是用量率对应法求解的,即找360的对应分率。
生10:因为桃树有360÷(1+4/5)=200(棵),所以杏树有360-200=160(棵)。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么多种解法的?
生11:靠集体的努力获得的。
师:你说得很对,同学们之间的互补丰富了这道题的解法。
师:观察这些解法,它们分别是从什么思路来思考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说,略)
师:通过解这道题,你有什么感悟?
生12:我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题。
生13: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
生14: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从中得到启发。
生15:不要只满足于自己的一种解法,要学习其他同学的解法。
生16:要懂得欣赏他人,同学进步了或有创新的解法,我们要送出掌声祝贺。
生17:你有一种解法,我有一种解法,他有一种解法,通过交流,每个人就有三种解法了,要学会取长补短。
师:我用12个字总结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善于倾听,彼此欣赏,共同发展”(师板书)。
反思:
好一句“善于倾听,彼此欣赏,共同发展”,这不正是新理念环境下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吗?让我们来剖析这一教学片断,看执教者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
一、营造倾听的氛围——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共事,是否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堂上培养。上述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倾听的氛围,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
1 提出要求。倾听时要做到“四能”,这为学生指明了倾听的目标。
2 言传身教。学生汇报时,教师认真板书;学生说想法时,教师走到发言者的身旁侧身倾听,并对发言者说“你说的我听懂了,你说的很好……”,为学生树立了倾听的榜样。
3 适时点化。当生从生的解法中得到启发后,教师及时捕捉住这一信息,让生:说说是怎么做的。当生2说出想法后,教师适时点化:“生2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课堂是取长补短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互相学习,彼此欣赏。”教师的适时点化,为下面学生的精彩表现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4 落实到位。教师深深知道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常以“你听懂他讲什么了吗?你来说说”等问题来落实学生的倾听情况。
5 反思感悟。“这么多种解法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从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中发现,他们已然体验到善于倾听的重要性。
二、搭建欣赏的平台——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
欣赏是对对方最高层次的肯定。倾注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在欣赏的过程中,时话各方实现了精神的相遇、相通。案例中,教师除了践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外,还为学生搭建欣赏的平台。如:“能列式,但想法说不清的可以请同学们帮忙;评价他人时,要先指出其对在哪里,哪怕是一丁点儿合理的成分,再指出不足;从他人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要懂得感谢,该送出自己的掌声时,要大方地送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台,生生互动中才会出现具有人文关怀的对话及发自内心送出的掌声。的确,诚如爱默生所言:“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彼此欣赏是一种互动的行为,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助人之爱,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吗?
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倾听中让学生学会彼此欣赏,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惟有将理念化为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理念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走在一线的同行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走出一条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