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倡导探究 凸现体验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平移和旋转”。这个单元主要教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增部分,教师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呢?下面,以“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为例,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行们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体育课时,小朋友们喜欢做些什么运动?(跳绳、跑步、跳远等)人每天都需要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许多物体在运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一些运动现象——“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出示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等图片)
师:你能根据这些图片,想像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学生想像)我们能用手势表示出图中物体运动的样子吗?(学生示范)你能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吗?
(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师:像推窗户、升国旗这样沿着直线的运动,且自身方向不变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平移。(板书:平移)像水龙头、电风扇这样转动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2 动手操作,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现在请你们将桌上的学习用品移一移、转一转,看能否创造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师:谁能把你的创造介绍给大家?(生演示,略)
3 拓展认识。加深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生1:汽车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整个车身是做平移运动。车轮是做旋转运动。
生2:迎风转动的小风车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生3:汽车在行驶时,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生4:时钟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4 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1)把握特征。
师:平移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5:缆车是平平地运动,国旗是上下地运动。
生6:不管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它们都走直线。
师:你说得真好!缆车、国旗虽然运动的方向不同,但它们都是在做直线运动。现在同学们再来看看移动中的缆车、国旗,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保持不变呢?
生7:它们的形状、大小不变。
生8:它们的位置变了。
师:汽车出发时,头朝前,在它平移的过程中,头的方向怎样?国旗上升到一半时,它上面的五颗星在右上方,国旗再上升的时候,五颗星的方向变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9:说明方向始终没变。
师:是的。平移时,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它的位置。
师:那旋转的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生20:螺旋桨、风车都在转圈。
生11它们都绕着中心的一点在转。
师:看来,旋转是物体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固定轴所做的圆周运动。
(2)判断感知。
师: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判断。(课本第25页第1题)
(二)探索图形的平移
1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三角形纸片放在方格纸上。往上、下、左、右各移动2格,然后和同学交流你是怎样移动的。
生12:我用手按住三角形,然后向上推2格。
生13: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这个角,将它向下平移了2格。
生14:我是看三角形下面的这条边,将它往左平移了两格,所以整个三角形向左平移了2格。
生15: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那个顶点,这个顶点向右平移了2格。
2 探索图形的平移方法。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你们看(课件出示),房子被小白兔平移了。你能看出小白兔把房子平移了几格吗?先猜一猜,再把你的猜想告诉同桌听一听。
师:现在来听一听这些松鼠的说法。
第一只松鼠说:“你们看,小房子向右平移了5格。”
第二只松鼠说:“不对,是向下平移了4格。”
第三只松鼠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小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生16:图上有个向下的箭头,所以它是向下平移的。
生17:小房子向下平移了6格。因为这上面的顶点往下移了6格,所以这个三角形向下平移了6格。
生18:小房子的这条边向右平移了6格,其他边也向右平移了6格,所以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
……
师:你能选择小房子的一个点或一条边,把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向上、下、左边都平移6格吗?(学生尝试)
(2)探索图形的平移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用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个三角形纸片向右移动6格,再画出一个三角形。观察后面画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再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小朋友们交流。
生19: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一样的。
生20:可以看成把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
生21:三角形的点都平移了6格。
生22:三角形的边都平移了6格。
师:你们想试一试把一个图形平移吗?(课本第25页的“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画平移的图形)
师:谁来交流自己的画法?
生23:我先把三角形的一个点平移6格,再把其他点平移6格,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生24:我先把三角形的这条边平移6格,再把另外两条边平移6格就可以了。
师:从刚才的实践中知道,平移一个图形,就是把图形所有的点、面、线都朝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思考:
一、选取日常生活的典型例子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根据学生学习环境的实际,选取了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让学生把学习用品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初步建立平移与旋转的模型,再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者所选的素材,既接近要学习概念的本质,又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数学模型;既为学生后面要学习图形的平移做了铺垫,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凸现学生的体验
为了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教材是通过认识物体的平移与旋转运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丰富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必须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如上述教学案例,教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了如下几个活动:①看一看、想一想,感知物体的运动。②移一移(在桌面上平移学习用品)、找一找(找生活中的例子),丰富和内化对平移与旋转的本质认识。③推一推、听一听、判一判,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方法。(4)画一画,内化图形的平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手势、动作等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从中内化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认识,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手、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模型。这样,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放手探索,突现学习的主体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尝试——实践操作”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三角形的硬纸画三角形,体验图形平移后形状不变;把三角形平移6格后画下来,体验图形平移后,图形所有的边和点都是对应平移相同的格数。从中发现平移图形的方法;通过画一画来内化图形的平移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