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尴尬”的口算教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口算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课标强调“重视口算”。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方法统一和过分强调口算技能训练”转变为“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片断一:人教版第五册《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观察算式,独立思考:
  20×3怎么算?
  2、汇报反馈:
  生1:等于60。
  师问:怎么想的?
  生1:我直接算出来的。
  师继续问: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2:去掉20的0,乘3等于6,再加上一个0。
  师继续追问:其实就是把20看作多少?(生无语)
  师急问:就是把20看作(  )个十啊?(生答:2个十)
  师继续引导:2个十乘3等于(  )个十?(生答:6个十)
  师问:6个十就是多少?(生答:6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口算过程?
  生无语……
  3、尝试练习:
  30×4怎么算?
  生答:去掉30后面的一个0,乘4等于12,再加上一个0,就是120。
  师费力地再次引导……
  片断二:人教版第七册《几百几十、几千几百乘一位数的口算》
  1、观察算式,独立思考:
  160×3怎么算?
  2、汇报反馈:
  生1:等于480,因为0不算,16×3=48,再加上一个0。
  生2:笔算出来的,等于480。
  师问: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教室里一片寂静。
  3、教师引导:
  就是把160看作16个十,16个十乘3等于48个十,也就是480。
  4、尝试计算:1600×3
  师问:1600×3该怎么算的?
  生1:等于4800,因为160×3=480,再加一个0。
  生2:16×3=48,再加2个0等于4800。
  师再次进行引导:
  也就是把1600看作16个百,16个百乘3等于48个百,也就是4800。
  生一片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