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在自主反思 合作交流中学会复习――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谈期末复习课的设计与教学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临近期末复习,正为林林总总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个时候接到区教研员的电话,希望我能够给全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上一堂关于总复习的指导课。上还是不上?没有理由不上。上?说实话,虽然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课时中,练习和复习教学将近占到总数的30%。上过的练习课、复习课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怎样的复习课是有效的?复习课上能不能为学生"度身定做"?复习课中学生和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定位?
  本着尊重学生,尊重课堂,尊重教研,我想这同时也是一个促进自己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就这样选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作为复习内容,开始了对期末复习课的进一步实践研究。
  一、 复习课--"老调重弹"的问题
  记得以往的期末复习课,我总要设计一条复习线路:复习概念--巩固练习--系统归纳。不仅复习的知识点门类众多,而且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学习程度不整齐往往很难兼顾周全,要照顾学困生,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则是牺牲培养尖子生的机会,针对性不强。正是由于这样人文理念的缺失和目标定位的偏差,数学复习普遍呈现出"知识回炉"和"冷饭重炒"的倾向。对此,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兴趣索然,师生双方就在这样狭隘单调的复习课堂中失落人性、尴尬对峙。新理念下的复习课出路何在?
  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获得比新授课、练习课更深层次的新体验?
  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有更多的空间得到新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能得到有效的新发展?
  笔者认为,关注复习主体的人性回归,是数学复习课堂突围创新的重要支点。
  (一)教学调查: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谈期末复习课的设计与教学(完整资料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小学生年龄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经历:接纳新知识--练习巩固--温顾复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之后的复习回顾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对复习是什么态度?他们是怎么复习的?带着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疑问,笔者着手对685名四--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复习课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9.1%的学生认为复习是需要的,而且父母们经常把"你要认真复习"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是同时95.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会去翻看书本的目录了解学习体系。在复习方式上0.3%的学生表示从不复习,8.5%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读一读背一背,而在父母陪伴下做指定习题的学生高达90.5%,能够进行自主复习的学生仅仅占了被调查学生的0.7 %。
  (二)设计与定位:
  基于这一现状,再考虑全区的数学老师来自不同区域,教学条件不一,学生程度不一, 因此我想在这堂复习课中体现以下的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以错例为载体即复习材料来源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适时辅以点拨讲评;
  2.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初步体会"错例分析"等自主复习的方法,让复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的一个环节,更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陪伴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