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教学案例与反思: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背景】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它不但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今年上半年乐清市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选择了四年级《求平均数》一节课,分别在三个学校教学,面对同一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把握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适时调控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下面我就以《求平均数》这节课摘录的几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案例】
我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后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设计了应用数学这一环节,下面是我在两个学校教学该一环节时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一)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二)研究平均身高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平均身高,现在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生:先测出全班每个学生的身高,把它们全部加起来,再除以我们班的人数。
师课件出示:
四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师:现在我们看到是四年级某个班的身高的统计表,但我觉得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得出的该班的平均身高会十分准确,但如果人数较多时计算比较麻烦,那你们能不能只测量几个数据就能知道该班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生静静的思考
师:那好,现在有三种方案,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生1:我认为应该选择第3种方案,这样比较准确。
生2:我觉得第2种方案也可以。
师:可以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不行,这样计算出来的平均身高就太高了。
师:对的,这样计算出来的平均身高就太高了。
师:那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可以吗?
生马上齐答:不行,太矮了。
师:现在我们就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来计算。同时出示第一组并转换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
生1:大概是135厘米
生2:120厘米
生3:130厘米
师:不管怎样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
生:123厘米与140之间
师:对的,也就是平均身高比最矮的要……
生:高
师:比最高的要……
生:矮
学生选择第3种方案试算。
反馈
师:其实还有一组数据也比较接近平均身高,出示第三排的身高
学生运用移多不少方法口算。
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