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老子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完美结合:师“无为”而生“自治"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师“无为”而生“自治"
  “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的意思。“我无为而民自治”,这是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治国理念。这种尊重人本的思想对当前的数学教学颇有启迪。尤其是笔者在课堂上有过几次“一波三折”后,获益更加深刻,并认识到师“无为”而生“自治”的教育艺术是老子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完美结合。
  案例描述:
  比例尺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始安排了把长3.6米,宽1.2米的黑板画在16K纸上的操作题,学生分别把长和宽同时缩小30、40、50、100、120倍画出了黑板的平面图。在反馈时,我发现在一张平面图的左下角写了1:100,这样的生成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
  师:这里的l:100指什么?
  生1:我把黑板的长和宽缩小100倍画下来的,1:100是指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100厘米。
  生2:我和他画得一样,我觉得也可以表示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l/100。
  生3:还可以表示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倍。
  唉,学生怎么把后面要学的知识都讲了呢?心里一着急,我乱了方寸。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下面部分,我们会对这三位同学说的有更深刻的理解,黑板的长3。.6米,宽1.2米,我们把他叫做实际距离,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纸上的长度我们就叫它图上距离,你能算出自己画的黑板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好不容易,学生被我拉回了预定的方向,可上完一节课,我却发现课堂不再重现开始那种活跃的思维和气氛。
  反思: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促使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积累去探求新知、构建意义,无疑是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最本质的前提。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尽管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精心预设了课堂,加强了任务分析,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忽略了学生的“现实起点”已经超越了课本和教师的设定,所以,当学生用已有经验阐释1:100的含义时,教师却扼杀了学生的“有为”,强行用自己的“有为”取而代之,精彩瞬间稍纵即逝,乱了方寸的教师拉回学生后只能亦步亦趋地教,而没有了学习热情的学生也只能勉勉强强’地听,课堂“温吞水”似的在学生的“无为”中草草结束。
  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共享参与。可以想象,教师介入的比重越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必定减少,因此,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适度的“无为”,恰恰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有为”提供更多的可能。
  行为跟进:
  观念升级了,教学行为自然也得到调整。
  师:哇,同学们说得真好,你能写出另外几幅图的比吗?
  学生很快地写出了1:30、1:40、1:50、1:120。
  师:象1:30、1:40、1:50、1:120这样的比,就叫做比例尺。请在你画的黑板平面图上标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师:同样的黑板,为什么画出这么多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呢?    ‘
  生1:因为,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同。
  生2:现在我明白了,是因为我们选的比例尺不同。
  师:今天,你们就像一个个数学家,发现了自己画的平面图中的比例尺。不过,现在我们了解的知识还很有限,想进一步学习吗?
  此时,我从许多学生眼里看到了喜悦,那是一种成功的喜悦,随后出现的是一种渴求,渴求再次获取。
  生:想。(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