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首页
我的消息
安全退出
×
结果真的那么重要么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北师大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书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图辅助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这些情境图处理到什么程度?怎样利用才能更好地体现编者的意图?下面我就从两个案例谈谈我对教材中情境图的处理。
案例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比高矮》第一节,第16页图。
这幅图上画了三个人物,一个盲人和两个小孩,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物。学生通过观察图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盲人比两个小孩高,但是女孩和男孩到底谁高谁矮,课堂上发生了争论。学生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我对这个情境图是这样看的:这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让学生产生要比高矮的心理需求,通过争论,辨明比较高矮的一些方法,而不是非要得出小女孩和小男孩到底谁高谁矮。所以看到学生因为意见相左互相争辩,我的内心十分喜悦,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在暂时的混乱之后,我有意跳过比较的结果,把学生引到比较真人(同学)的身上:“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比较的方法,我们就来实际操作一下吧。”接下来我找了两个身高差别大的学生比,再找两个相近的比。让学生用足了他们所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看到自己的办法得到实施,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们就不再关心刚才图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到底谁高谁矮了。对我而言,我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要培养的能力,要让他们领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都实现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是愉快的。
案例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比高矮》第二节,第18页图。
对于这个情境图,教师用书上指出:“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板应该用长一点的钉子,薄的木板应该用短一点的钉子。结合本题的实际情况,宜选用中间长度的钉子为好。”但是真的是应选中间长度的钉子吗?以我看似乎中间长度的钉子也不够长,至多是刚刚出头,而且用长钉子更坚固,有什么不好。我想课如果进行到这儿肯定会出现争论,甚至出现和上一节课一样的“暂时的混乱”。这次我没有用上次的处理方式,而是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把这幅情境图加以充实,处理成三个环环相扣的情境来教学。首先我把实物引入课堂,用具体事物替代情境图。一上课我就把一个板凳放在讲桌上,拿着三根长度不同的钉子问学生:“要把掉了的板凳腿重新钉上,你们认为哪根钉子合适?”学生有的说中等长度的好,有的说长的好。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选?”学生有的上来边用钉子比划边讲解;有的引用自己在冢里看到的和听到的经验;有的谈自己以前钉东西的体会,最后得出结论:中等长度的钉子只要够长,就可以用,但是用长钉子更结实,不过要防止钉裂。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环节:我拿着钉子走到门前,打开门对学生说:“大家看,如果这扇门有一块门板掉了,你想用哪种钉了来修?”学生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通过比较大家认为长钉子会钉穿,容易挂着手;用短钉子又钉不上;用中等长度的钉子正好。然后我又拿着钉子走到黑板前问学生:“如果我需要在黑板的木框上钉一个钉子用来挂小黑板,你认为用哪种钉子好?”很显然,长的和中等的钉子都会钉穿木框,钉碎玻璃,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应用最短的钉子。
书上一幅“选用哪个钉子好?”的情境图,我把它转化成三个环环相扣的实际生活情境,实实在在的钉子、板凳、门、黑板,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动手比,可以试着量。三个情境三种情况,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选择,让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去体验生活,学会生存。
反思: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许许多多的情境图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应用的广阔空间,我对怎样有效利用好这些情境图的感受是:
1.不要一味追求答案和结果,应重过程,重能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教学总喜欢让学生找正确答案。然而,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答案不一定是永恒不变的,正确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是否有一个数学的眼光,有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地对待不同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重于结果,能力重于答案。情境图只是一个引子,它抛砖引玉,意在让学生透视社会,学习数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给出最终结果。
2.适当模拟实际情境,教学效果好子单纯看图
作为教材,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只能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拿着实物走上讲台,动口、动手创设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的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或图片,领着学生动口、动手加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数学知识更生活化,教学效果更好。
3.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有对比,更丰富
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材的情境图就是一位“师傅”,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一个方向,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相近的、相反的、有联系的、有对比的情境扩充进来,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就像我处理“选用哪个钉子好?”那个环节一样,几种情境同时展示,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更好。
(选自《小学数学教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