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估算”教学案例与评析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取材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实际情境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前我了解到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体验,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我以教材为蓝本,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主要是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课堂的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境,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 
   
  案例分析 
  活动一:切入生活,激发兴趣 
  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买东西的经历。在上课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大约带了多少钱吗?听到我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畅谈买东西的经历。我根据学生们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到学生不仅会自己去买东西,而且初步懂得依据东西的价钱确定所需的钱数。我想,在这里学生就运用了估算的数学知识。于是我及时捕捉信息,宣布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一起去“逛商场”,学估算、用估算。同时出示教学图片:手表295元,洗衣机3015元,自行车698元,电饭锅302元,摩托车8295元。
  活动二:创设情境,探索后算 
  我先让学生根据教学图片寻找数学信息,然后尝试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路很活跃,我也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是我们师生一起活动的过程: 
  师:王老师搬新家,需要买洗衣机和电饭锅,请你当参谋,老师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进行估算时,大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大部分学生都把3015元估算为3000元,把302元估算为300元,于是得出大概带3300元。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不行,不行。这样估算的话,那带的钱就不够了,估计3300元不合适。”他的话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生1:我反对,因为估计3300元比实际少了,带的钱少了东西就买不成。我认为应把3015元看做3020元,302元看做300元,这样3320元就够了。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支出多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认为,3300元是不够买,但是,我们买东西不是可以讲价吗?我想3300元是够的。 
  生3:我同意带3300元,你就对老板实话实说“我只带3300元,卖不卖随你”,然后装着要走,老板一急,不就卖给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为然)如果是在超市,不能讲价怎么办? 
  生3:(补充说)可以让老板送货上门,再给钱也不迟啊。 
  生5:我赞成,既然是估计,结果只要求接近准确数值,数大一些或小一些没关系。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相机质疑:“对于‘出现购物问题时,怎样估算更合理’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估算方法多种多样。看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怎样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好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课本中“试一试”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着做。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1)305+198≈300+200=500 
   305+198≈310+200=510 
   305+198≈300+190=490 
   305+198≈ 
   49个10≈500 
  (2) 
  7990-1995=8000-2000=6000 
  7990-1995≈7900-2000=5900 
  7990-1995≈7990-1990=6000 
  师:看了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进行估计再算出得数,不同点是估计的数有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你观察的很好,发现了近似数的取法会直接影响到估算的结果,那么大家认为怎样取近似数合适呢? 
  点评: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提出一个指向学习策略的问题,促进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 
  生1:我认为可以去掉最高位或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师让其举例验证。) 
  生2:老师,我懂得一种“四舍五入”法,尾数小于4的就去掉变为0,大于4的就进1。 
  生3:取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的学习很有收获,想出了多种方法来估算,尽管方法不同,但老师发现大家在估算时使用了同一个基本的数学方法,想想是什么? 
  生:我们都在想方法凑整数。 
  师:对,在估算时,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估算后的计算结果更简便。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促进者”,其内涵在于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师可谓深谙此道,得法其中。估算的多样化与最优化得到和谐统一。 
  活动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估算方法后,我抛出了买东西的应用问题,我先出示下面的图表,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决,并且提出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拓展性作业。从中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1.解决问题。 
   
  (1)要买下面的物品,大概需带多少钱? 
   
  (2)请用“10000元”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设计,在小组内讨论是否合理,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能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方案,其实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拓展性作业:调查家庭的收入与开支情况,估算出每月的收入与支出。 
  点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