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需要精细设计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高”,教材是这样编写的:先出示了一幅“人字梁”的图,让学生量一量它的高度是多少毫米;再根据“人字梁”的形状,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里画了一条高,然后说明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并引出了相对应的底;接着安排了“试一试”,让学生量出几个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让学生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近日,听一位老师上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他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1.出示一幅三角形“人字梁”的图,向学生介绍它的名称、作用。
2.提问: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在作业纸上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3.借助多媒体课件抽取出“人字梁”的形状,并在刚才测量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线段。向学生指出:这条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4.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一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并引出相对应的底。
6.完成“试一试”:测量一些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从表面上看,上面的教学过程完全是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展开的,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从课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呢?
通过课后与这位老师一起进行反思,我们感觉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表面,缺少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导致教学活动多流于形式,即没有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就无法设计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
通过分析,我们形成了以下观点:首先,在教材把握方面,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人字梁”的高度,引出三角形的高,其意图是提示我们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字例引出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新学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能形成自然联系,从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新概念的意义。“试一试”让学生实际测量几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不仅仅是一种练习,而是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提供了各种变式,同时让学生体会底和高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丰富和完善对“高”的认识。“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画高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体会“高”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其次,在学情方面,由于三角形的高是一个纯粹的几何概念,通常情况下并不能由学生自己“发现”,因而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总体上只能通过“接受”的方式来学习。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沟通作为几何概念的“高”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物体的“高”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这种“接受”变得更有意义;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和思考的机会,特别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参与进来,从而使“接受”的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效,这样的“接受”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这一内容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请这位老师再次执教。以下是第二次实践的教学流程:
1.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一个是书上的三角形屋架图,另外再补充一个高度略矮一些的)。老师简要介绍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屋架高一些。
2.思考:你是怎么比出来的?你能从图上量出这两个屋架的具体高度吗?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利用课件把上述两个屋架的实物图分别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并在刚才测量的部位分别画上一条线段。让学生说一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并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这些“高”具有的共同特点。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并引出相对应的底。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测量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长度。说说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说说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
跟第一次教学相比,第二次的教学流程其实并没有作太大的改变,但后者更注重了一些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处理。例如,在导入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屋架,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屋架的高矮,引出测量三角形屋架的高,使学生自觉产生测量的需要。量出屋架的“高”以后,通过把屋架的“高”抽象成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能够自然地体会到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概念的朴素理解。但由于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个别特例和具体的层面上,因此教师并没有立即要求学生给三角形的高下一个抽象的形式定义,而是进一步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了三角形高的各种“变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地促成了概念从个别、具体的特例向一般和抽象形式的转化。在完成“试一试”、“想想做做”以后,通过让学生说说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正是由于在这些教学细节上作了精细设计,使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进行精细设计,这种精细设计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流程上,更体现在那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对于绝大多灵敏青年教师来讲,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常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要使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设计得比较到位和精妙就往往比较欠缺,在这一点上也特别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力,而构成这种教学功力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应该在这两方面不断进行修炼。
(选自《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