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堂需要“从长计议”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按】从过去相对单一地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同时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疆域,赋予教师丰富的教育使命。 
  然而多元目标不可避免会挤占课堂时间,分散课堂的“精力”,使教学变得忙乱,使某些目标被弱化甚至遗落。教师则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之中。 
  有人提出,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这话不错,但也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冲突的另一面。 
  又有人说得好,教学就像过日子,急不得也躁不得。我以为道出了要害。这节课花在了体验过程上,下节课就多用点时间来练习必要的技能。在一段更长的时间内,“营养”是均衡的,而每种“营养”都吸收得酣畅淋漓,这不正是“教育的生态”么? 
  课堂是需要“从长计议”的。唯其如此,才会有从容,才会有从容之后的执著,也才会有教育应有的姿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按照共识,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对技能的基本熟练程度。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则是发展性的目标,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学会数学的表示等。应该说这个目标体系反映了数学课程目标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数学课程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但在教学中,教师们在设置课堂目标时,常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两难”之惑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学生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惯用的教学程序是:(1)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2)从实际生活中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理解算式的意义;(3)通过学具等直观材料,获得运算的结果;(4)引导进行竖式计算,并解释数位对齐的道理;(5)安排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安排的目的十分明确,即通过课堂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操作程序很方便,而且经过一节或几节课的竖式计算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但新课程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又提出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一位教师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用两课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 
   
  1.24×16等于多少 
  在导入阶段,老师直接提出问题:“商店运来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请每一个同学猜一猜,16箱这样的饮料大约有多少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学生猜过以后,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猜想是否准确。 
  按照教学设计,接下来应该由学生独立地探究24×16的各种算法。但老师布置任务后,许多学生仍然抬头望着老师。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动手计算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还没有教呢。”老师肯定地说:“对,是没教。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仍有一些学生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但全班大部分学生开始思考算法。在此期间,老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15分钟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探索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接着又在全班进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开始时没有思考到的方法,经过其他同学的提示,又补充了几种与众不同的解法。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己发现的解法有“24+24+…+24=384”、“24×2×8=384”等15种。最后,老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归纳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课后争论 
  课后,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是:有一部分学生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也有些学生运算结果不正确。按照课堂评价的要求,这些学生属于没有掌握两位数乘法运算法则的行列。接着,研究者又与部分学生、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学生认为:“今天的课和以前很不一样。以前都是老师先教我们方法,然后再计算。今天是我们自己先做,老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结束了这堂数学课,这真是一堂令人终身难忘的课呀!”“我们很喜欢今天这种上法。” 
  有的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教师大胆放手了,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也是不敢做的。教师放手后,很多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学习热情很高。”“通过一道乘法算式题,让学生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很有益处,课上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发展性的目标得以很好的落实。”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这一节课学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照这样上课,学生的基本技能就形不成,那么今后计算就过不了关。”“希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丢弃我国传统的好经验。” 
  执教教师认为:“在这节课中,我的感觉是发展性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基础性目标则落实得较差。在一节课中,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取长补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又有能力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对这种运算技能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我感觉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一节探索性的研究课引出了关于课堂目标的争论。类似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其他教学内容上也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改变原来单一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们又担心数学的基本技能是否落实。对课堂教学来说,每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探索活动多了,那么练习巩固的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出现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削弱的现象。 
   
  二、如何不“顶牛” 
   
  从理论上讲,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是统一的。但为什么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时教师们却认为这两种目标难以统一呢?而且还出现了“顶牛”的现象。因为前者重视的是过程,后者强调的是结果。两者存在时空上的竞争关系。那么如何走出课堂目标设置的困境? 
   
  1.质疑“完美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一节课应有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总要制定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如果少了某一方面的目标,往往会被认定为是有缺憾的,在公开观摩课与各类教学比赛课上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同时,还要追求过程的完美性。不论是课的导入阶段,还是课的结束阶段,都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不少听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按公开课的过程照搬,没有两三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消化这一“过程”。当然,对一节课而言,也不排除有些优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湛艺术,能使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但对一般的教师而言,要求日常每一节课都达到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