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得其所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给学生以“引导”,导得过多,学生会缺少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导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和才智又得不到拓展。可见导得适时适度真是一门学问。
一、教师的“导”要“掌握好难度”
教师“引导”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洞”,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其展开思维的翅膀,独自去领略“洞”里的世界。这正如教师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稍微垫一个台阶,让他继续跳,绝不能直接把桃子放在学生手里。否则,学生就永远尝不到成功的艰辛和喜悦。比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3/10、37/100、53/1000、7/25化成小数,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很顺利地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当他们努力想把7/25化成小数时,已有的知识已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就会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能把它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25的这个分数就真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迅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通分的知识,得出7/25=28/100=0.28。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时,教师继续追问:“怎样将3/7化成小数呢?”由于3/7不能通分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造成了学生再次从先前的“柳暗花明”转人到“由重水复”的困境。“那该怎么办呢?”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好就好在使学生处于不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复活”和“改组”,使新知获得同化、并纳入原有认知结构,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师的“导”要“选择好角度”
教师的引导要活,要选准时机和角度,要导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时,“似懂而非懂”之处,“无疑与有疑”之间。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使引导的过程符合学生实际,富有启发性。请看某教师执教《比较数的大小》的案例。
游戏一
规则: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
当长江队抽成的数是939,黄河队抽成的数是1157时,长江队可高兴了。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1:因为黄河队千位上是1,我们只要随便抽一个就赢了。
生2:不,如果他们抽到的数是0,我们的四位数就比他们的三位数大,那我们就赢了。
(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用比位数多少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游戏二
规则:将抽出的数字第一个放在千位、第二个放在百位、第三个放在十位……
长江队选手抽出的数字是4,黄河队选手抽出的数字是1。
师:想一想,还要不要继续往下抽?
生:不用了,因为黄河队在千位后面的数字再大也没有4000大。
(教师再次利用生成资源,及时渗透从高位比起的方法。)
游戏三
规则:将抽出的数字自由地放在你认为合适的数位上。
最后两队抽出的数分别是1763和5742时。
师:假如让你再次将数字重排时,情况又是怎样呢?
学生跑上黑板将本队的数字排成6731,而将另一队的数字排成了2457。
下面一片哄笑。
(教师三用生成资源,让学生体会从高位比起的方法。)
教师凭借敏锐的教学智慧,巧妙地设计了三个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环环扣扣的游戏,适时地抛出一个个引发思考的提问,引导孩子去论、去辩、去争……无不显示着教师引导的匠心独具。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领悟了抽象数学世界的奥秘。
三、教师的“导”要控制好频度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轻视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放开,不敢引导是“放羊式”,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放手探究;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道题能够出现五六种甚至更多的算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停地鼓励,最终还不忘加上一句“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本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算法多样化,异化成了师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学行为。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小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的引导应控制好频度,面对以上的算法多样化,可以在学生谈了几种算法后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改为“还有更好的算法吗”,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谈谈出现的算法哪种更合理,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自主建构能力。
(选自《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