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备课过程 调整备课策略――还学生一个扎实、朴实、真实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笔者常有机会听课学习,感觉有的数学课堂挺时髦挺花哨的。
前些天,笔者有幸听了一位同行的数学课《你的头发有多少根》。我听过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你的头发有多少根》,刘老师的课观念新、个性强、且富有哲理,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天的老师会怎么展示呢?结果课堂上,执教者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走了一遍,将刘老师的教学语言重述了一遍,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好几处学生不知所措,刘老师那些极富哲理的自然流露的语言,不仅没有起到共鸣的作用,反而成了教师的负担,不顾学生的感受,在那里“背”教案。
教师按照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流程来展开教学(本来用专家的教学设计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没有理解教案这样设计的意图,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变成“背”教案),学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的被动参与者,成为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工具”。这次听课学习,给我的触动挺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叫人深思。
一、反思教师“背”教案上课的原因
之一:教师怕备课,本质是备课能力欠弱
一方面:业务能力跟不上,课备不好,吃不透教材,在开展教学中意料之外的生成往往大于意料之内的生成,由于对教材预设不够,对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或一带而过或作出错误的判断。
另一方面:“名师效应作怪”。年轻人积极性高,一味求快求好,常常是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看到一个名师的教案,感觉很好,少了备课的麻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以为有了名师的教案,有了名师为我们设计好的教学语言,就能将备课的问题解决了”。由此来逃避备课。
《实践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教师备课也是这样,看到一个好教案,仅仅是感觉,如果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进行“深加工”。
之二:教师没考虑学习材料、学习方式是否符合当地学生的“国情”
1、把学生当作“抽象体”,任意选择学习方式
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但有时又常常忽视这个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位老师来我们学校开课。其中有个教学环节是出示学习要求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结果有个大胆的学生提出来:老师,什么是“交流”呀?课后执教老师惊讶:你们学生怎么连小组合作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说明一点:我们南阳镇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小学,生源是由各完小并拢组成,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都有待养成。)由于这位教师之前没有很好地了解,导致教师选择的学习方式无用武之地。
2、学习材料移花接木,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国情”。
因地制宜,不同地方的学生,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许多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符合当地学生的“国情”,不然非但引起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不知所措,最终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你的头发有多少根》这节课,这是个时髦的课,可把“头发”作为情景,放到农村学生的课堂上,提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想数头发的方法,是不合适的。课下问学生,这节课学了什么,生答:数头发的方法。(其实这数头发的方法也是老师引出来的)这样学习有多大的意义吗?
二、调整备课策略
之一:备扎实——货比三家,反复研究多个名家课例
这个方法很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独立磨教案。一方面:由于受条件限制,作为一线教师,课务多,静下心来的时间少,受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研组搞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即便是同年级教师磨课,缺少专家教研员的引领,易出现视觉、信息过于单一(甚至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所以,反复研究多个名家课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研究名家课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研究名家课例,可以帮助我们解剖教材,明确教材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有什么用,同时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效果好不好。
研究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多个案例的研究,了解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很多,学生在二年级便接触到“平均分”,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了解,案例大都以“平均分”为切入口展开教学。大多执教者的教学设计都是先引出一个分数,然后把这个分数进行到底,包括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还了解到:教师对“分数的意义”的处理有些生硬,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也有难度。
2、“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寻找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在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难点后,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难点。通常到这个环节,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生搬硬套,使出浑身解数,学生懵懵懂懂,跟着教师走。课后教师一味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不再抱怨教师本身课堂教学的乏味,而是抱怨学生对学习不够热忱;不再抱怨教学内容的无趣,而是抱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功利态度;也不再审视学习方式是否合适,而是抱怨学生怎么还不会。
请老师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我喜欢这样学习吗?我从里面学会了什么呢?老师这样教,有没有误导我?我是不是学了知识,又学了方法?所以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审视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很有必要的。
如上面提到的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理解并表述“分数的意义”(如: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二份用三分之二用表示)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个从很多课堂上的反馈情况可知,教师也是不断重复,反复引导,教得比较辛苦。我想起我学分数的情景,那时老师直接告诉我们分数的意义,我们跟着老师的说法说,一开始不懂,说着说着,时间长了就懂了。我们的学生会不会也这样,糊里糊涂地学?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按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分数,从而达到抽象出分数的意义是不是太生硬了?换成我们成年人要求从一个事物抽象出这类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都是有困难的,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概括特点抽象本质应该建立在多个事物或群体上,那么“分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安排在“学生创造出多个分数”这一环节后再学习呢?这样的话,《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做如下设计:由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引出分数几分之一,创造多个几分之一(要求学生能边表示边表述“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分,取其中的一分”)————创造多个几分之几的分数————出示两列分数(一列几分之一、一列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能悟出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无定法,实实在在,只要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都是好方法,毕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作秀”。
之二: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实情
1、首要原则:真诚并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之所以说到真诚,是因为教师必须以帮助学生的心态去了解他,以爱学生的目的去走进他;之所以说真实,是因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状态,还因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也只有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2、选择合适、有效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