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例题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相遇问题》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当今,讲到教育不适应现状时,我们往往把鞭子抽到教材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咎于教材的陈旧。诚然,教材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正像有了好的底片才能印出倩影一样。但必须弄明白:教材与需求不会是齐头并行的,最佳状态也只能是两者重叠在一条轨迹但不同点上。奢望好的例题“包打天下”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靠教师的“二次创作”,即活化例题、补充例题,具有胆大艺高的本事。如果说,例题是“标本”,那么教师则是讲解员,教师对例题的再处理,就是学生最快吸取最新知识的补充渠道。那么教师如何摒弃旧有观念,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设计与重组,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多次上了《相遇问题》一课,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的教学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1:
1、教学预设。
通过学生的现场表演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案例描述。
按照教科书编排意图,首先:由准备题入手,通过两位同学的现场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词语的含义,理解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其次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身边物品,如橡皮和硬币等再造相向行走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相遇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最后通过相关习题加以巩固。
3、课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从表面上看,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地解答相关习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实质上看,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只是依葫芦画瓢,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理解,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以致于后来在做这样一道习题时十有八九错误。(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萧山开往宁波。甲船每小时行36.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43.2千米。经过8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思索了很久,终于发现了实质性所在,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听众,有时虽然也注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但决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操纵下的表演,学生只是个演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小,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学设计2
1、教学预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例题,将教学改为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有关词语,并通过编开放性习题及其解答灵活掌握解答的方法。
2、案例描述。
第一环节:调查活动(给学生一周时间)。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与学校的位置关 系;每天到学校里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速度是多少?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这些数据你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在从家到学校的途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用书面的形式详细写出来。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先在四人小组里汇报每个人的调查情况,然后构思出学校与每个人家的位置图,画出草图,标出每个人的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思考: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三环节:编题活动。让学生根据草图看要求小组合作编出符合条件的题目。
1、只有一个物体。
2、有两个物体,符合同时出发,同时到达。
3、有两个物体,符合同时到达。
4、编出符合情理的题目。
第四环节:展示活动。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把好的题目、有代表性的题目 贴在黑板上。
第五环节:辩论活动。小组先讨论如何来解答这些应用题 ,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来分析解法。有不同意见的各抒己见。
第六环节:评价活动。全课总结。
3、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同时,通过交流和合作使同学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或见解得以相互“碰撞”和“启迪”,从中闪现创造的“火花”。在编题活动中,学生把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小组中的情况组合起来(因为他们组没有两个人到校的时间是相同的,但又想要符合“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这两个条件)编了这样一道题:“寿笑珊的家在学校的北面,凌秋霞的家在学校的南面,寿笑珊骑自行车每分骑150米,凌秋霞步行每分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出发,寿笑珊路上遇到轮胎坏了,停下来修理耽误了7分钟,经过15分钟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整堂课同学们始终处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解决的真正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同时也缩短了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实践反思
通过对《相遇问题》的多次有意识实践,我对教学例题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教师从教例题,到用例题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例题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例题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呢?
1、摒弃现成的例题,汇入生活之源泉。
常规例题中复习题是颇具匠心的:这样复习引进应该说是符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的。然而值得引起思考的是:重组教材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孩子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我们的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由大人们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数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由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教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摒弃旧有教法,注入探究之气息。
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对此作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内容也更丰富了,或者通过改组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知识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以及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等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