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首页
我的消息
安全退出
×
错误并美丽着――“小数除法”教学案例及反思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背景】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永恒不变的矛盾。在学生即时的生成资源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容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知障碍,容易被教师忽视或遗忘。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资源。
【案例】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现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体会。如:
像这个错误,学生在小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中频频出现,我觉得多说已经无用了。突然,产生一种想法:“把这个‘球’抛给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高招?”
师:请同学们来评判一下这道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36米长的绳子,每段04米,怎么连一段也截取不到啊?
生2:验算一下,04×09=036,计算错误。
生3: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验算,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评析】没想到,给予学生一次反思的机会,他们居然可以做得这么出色!学生利用旧知分析此题,自己反思错题,其价值应该说是有实效的。学生分别从估算、乘除法关系验算、商不变性质的验算等角度思考,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反思
平时学生做完作业后大多没有检查的习惯,就连考试中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常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都说明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水平较低,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错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寻开发错例的策略。
1.改错前,找病根。
每次发现学生的错题,我都先让学生在作业改错前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写出来,错题原因不能用“马虎”二字搪塞。刚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的,有些学生说:“我宁可多做几题也不愿意找错误的原因。”但是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学生训练多了,对自己的错误也能逐渐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同样错误在解题过程中的再度出现。
2.析错因,巧归类。
平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错题收集起来,先找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全班学生一起将错误原因进行归类。经过归类,发现学生的错题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由于不仔细读题形成的错题。如:题目要求取近似数时,有学生解答后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积时,有学生往往是看到数字就急于列式计算,把单位换算抛之脑后;有些题目中的数字,学生抄题都会出现误差。
(2)由于不规范做题引起的错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经验,不愿按部就班,喜欢口算。
(3)由于知识点掌握不清造成的错题。新旧知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很难进行自我调整。如计算1.2×10的时候,有的学生计算结果是1.2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整十数时是这样计算的:12×10=120,时间一长学生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整数乘以整十数在整数末尾加零。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
3.授秘诀,免再错。
在此基础上,我“对症下药”,考虑这些错误能否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避免。
(1)针对出现第一类错题的情况,我的解决方法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一旦出现典型性错误,就立即集体纠错讲评;课堂外,对几个“错误大王”及时袁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要求学生读题,做题前采用“标注法”(即将题目的重点、易错点标出给自己提示),想明白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仔细分析思考,然后再进行解答。
(2)针对出现第二类错题的情况,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题目书写的格式进行训练作业。这样,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不会因为忘记不同题型的不同要求而导致整个结果的错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