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正负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时间:2016-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正、负数。 
  2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作出合理解释和简单交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负数及0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 师生谈话:外出旅游时,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了解当地天气情况,购买相应的物品等。) 
  2 师:大家来当气象记录员,共同关注昆明和沈阳的天气情况!
  (课件播放天气预报。要求:仔细听天气预报,并把相应的温度记录下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记录。) 
  教师小结:为了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我们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像温度这样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也可以这样来记录,你们还想到哪些这样的量,同桌说一说。 
  [教师板书正数、负数后,让学生充分说,教师(或学生)复述并评议。] 
  [评析]学生在前一节课“温度”中已经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了负数的意义。课堂仁学生积极回忆、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理清了思路。 
   
  二、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1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1)情境一:购物。 
  出发前,妈妈给淘气50元购买东西。请你帮助淘气记录一下账目。 
   
  展示学生记录情况。(由于各种物品支出的金额是让学生自己填,所以订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查:1各种物品支出是否基本合理;2支出是否超出收入。否则填表就流于形式。) 
  (2)如果老师给大家20秒钟的时间,你能写出多少个正数和负数?比一比,谁写得多。(指名学生扮演。订正。) 
  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谁写得多。 
  思考:同学们用20秒写了这么多的正、负数,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写多少?10分钟呢?更长时间呢? 
  引导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板书:无数个) 
  (3)再认“0”。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刚才大家写的正、负数中。哪一个数没有写到?(若学生已写出0,则引导学生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激发学生讨论:“0”应该写在哪里?) 
  师生概括:“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评析]数的扩充与其抽象性不是由教师陈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参与体验,通过观察、动脑、讨论后得出的结论,这样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数形结合,感悟正负数。 
  例:车到某站时,有8人上车,7人下车,你能把这些信息用正、负数的知识记录在下面的图上吗? 
  (1)要求:在图上标出上车的人数。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你是怎么标注的。 
  思考:老师刚才看同学们标注的时候,有的同学没有将“+8”的“+”号写出来,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 
  教师小结:一般以省略正数前面的“正号”,我们以前所学的数都是正数。 
  (2)思考:下车的人数该标在这幅图的什么地方呢?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想法,并请代表进行汇报。) 
  进一步思考: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最后提请学生特别注意,负号不能省略。) 
  [评析]通过写数与读数,尤其是在图上标出上、下车人数的位置,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正数与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从而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巩固负数的知识,并初步感受扩充后的数序。 
  (3)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大小。 
  0和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正、负数的大小和它们在图上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 
  [评析]学生通过在图上找“+8”和“-7”这两个数对应点的位置,并边记数边观察这些数的相互位:关系,体会到“-7”“<0<+8”,即“负数<0<正数”。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能力,适当扩大对数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埋下伏笔。 
  3 及时梳理,适时拓展。 
  (1)我们已经知道“0真’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再说说自己对“真0”的理解吗? 
  教师小结: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水位高度。因此,0是一个有实在意义的数。从上面的图上看出,“0”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 
  (2)这两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可以怎样把这些数分类? 
  (可以把数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评析]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感知,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申理解,认识逐渐从单一到丰富,从模糊到清晰,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及自身潜能的发展。 
   
  三、多样性练习巩固新知 
  同学们对正、负数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 第一关:选择合适的温度连线。冰箱中的鱼 水中的鱼 烧好的鱼 
  10℃ 70℃ -10℃ 
  2 第二关:第90页“练一练”1~2题。 
  3~第三关:想一想。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呢? 
  如果风速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呢? 
  [评析]练习由浅入深,层次清楚。通过探讨、研究,让学生不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正数和负数? 
  正负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使用正、负数的图片。) 
  课件出示并放大面条包装纸上的文字标注“800克±5克”。 
  引导分析:见过这种包装吗?上面的“800克±5克”是什么意思?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出现过类似的“标注”? 
  [评析]这是本课时的一个亮点,巧妙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却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逐步深入,再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