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预案
时间:2016-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P12-P14
教材处理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桔子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准备:
教具:磁性黑板,装有6个、12个桔子的两个黑袋子,一箱桔子,磁贴若干个。
学具:每人各准备红水彩笔。
目标预设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懂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机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支架,导入新课
1、问题引入。
板书:分。问:你们想问什么?
板书:分什么?分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2、了解基础资源。
师问:生活中我们都是怎么分东西的?
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板书:同样多。
知道"平均分"吗?板书:平均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完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结合不是平均分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过平均分的经历与体验,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课堂上表现出来。)
二、实践活动,巩固深化平均分
1、平均分意义的学习
(1)根据刚才我们的对话,小朋友们好象明白平均分的意思,可小朋友们是否会真正平均分呢?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分一分。
(2)把6个橘子平均分。(用6个小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
(3)汇报。汇报3种平均分法,生分别用6个磁贴展示。
师回顾分法,并圈出份数。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的意思。
师拿掉磁贴,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分的,请生用圆圈来表示。
适时板书:把6个桔子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12个桔子平均分。用12个小圆片代替桔子分一分。
(2)请不同分法的学生用点子图画在白纸上。
(先用水彩笔圈出份数,在画出每一份的点子数)
(3)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沟通不同分法。
(4)听指令平均分。
三、学习效果测评及应用
(1)刚才我们分了6个桔子、12个桔子,如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桔子,想分给我们全班小朋友,你说怎么分?(一个一个的分),每人一个。如果我带了更多的桔子呢?(每人可以得到2个、3个)
(2)但如果我把这么多的桔子只分给2个小朋友,还一个一个的分?那要很长时间才能分完呀!可以(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的分。
(3)如果分到最后只剩下1个桔子,我该怎么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4)昨天老师在家吃了一个桔子,刨开后数了数,然后分给3个人,每人分的片数一样多,猜一猜,昨天吃的那个桔子有几片?(9),有没有可能是8片?3片呢?
(5)刨开这个桔子数出片数,思考:如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6)问:为什么这样分?(因为公平)
讨论:何时平均分是公平的,何时不平均分是公平的。
区分平均分与公平两个概念。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回答课前的问题。
3、延伸:想想生活中哪里还用到平均分?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真实、生成的数学学习过程。重点围绕分桔子这条主线来构建对平均分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组织教学。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在集体展示时充分放手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教学时有效整合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教学时充分运用素材,体现教学层次性,边上课边根据生成对课前教学设计进行有效修改。目的是更好的以学促教、以教促学,使数学教学更扎实有效。
板书:平均分
怎么分?分什么?分多少?分给谁?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把()个桔子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
2份3份4份6份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