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华东六省一市观摩课评比第七名)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0-41页。第七名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资源:
每组一盒物品(小刀、橡皮、校徽、小铁钉、曲别针、铅笔头等),学生每人一把直尺(软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
请每组的组长同学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小刀、橡皮、铅笔盒芯、电工元件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量一量
我们每位同学估计的结果与每个物品的实际长度是不是接近?请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吧!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轮换量每件物品的长度。
3、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测量的每种物品的长度。(9cm、7mc……)
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的电工元件等不足1cm的物品,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一毫米。教师板书:毫米mm。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学生在直尺上试找毫米。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毫米,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课件展示:放大的直尺,明确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是1毫米。
(2)探索规律
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受毫米
①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看一看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②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③谈谈对毫米的感受。
2、用毫米量
(1)测量活动一中没有量出结果的电工元件等物品长度,并说一说量的过程。
(2)测量曲别针的长度。
班内汇报,实物展台上展现学生个体对测量结果的不同读法。
(3)课件出示:下面的哪枝铅笔长些?为什么?
3、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毫米的应用图片,感受毫米在实际生活、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活动三:找分米
1、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刚才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品长度时用到了厘米和毫米,其实在测量像我们的垫板这种比较长的物品时还会用到分米。
教师板书:分米dm。
结合垫板长、宽,教师板书3分米、2分米。
2、在直尺上找分米、研究分米。
(1)结合每人对垫板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分米的初步认识与发现。
(2)班内汇报。
(3)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3、感受分米。
(1)借助直尺,手势比划1分米。
(2)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估一估。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 )分米。
活动四:说一说,演一演。
1、课件展示新、老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情境画面。
2、教师组织全体同学根据情境中"米"的自述,想一想"米"还会说些什么?组内交流。
3、分角色表演。
分米,厘米,毫米它们又都说了些什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说一说,演一演,可以配上动作与表情,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的最精彩?
4、班内汇报。找1-2组同学在班内演一演。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活动五:小小测量家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