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首页
我的消息
安全退出
×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数学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最优化、符号化、抽象化、逻辑化。其中“最优化”是指:在现实问题数学化的基础上,考察所有的可能性,力求最优解,即思维本身的最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与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敢于并善于巧思妙解,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应本着“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巧思妙解,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面对问题从无办法到有办法,从有办法到办法多,从办法多到能迅速捕捉到机智巧妙的办法。本文结合实例,就如何注重引导学生巧思妙解与加强思维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巧思妙解——正确对待
课堂上、作业中或考试时学生出现的一些特殊算法,教师不能随意否定。虽然有时一下子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或进行算理的推导,但应该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然后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
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遇到以下一题:
李师傅原来加工5300只零件,不合格的有186只,技术改革后,不合格率是2%。问加工同样的这批零件,合格的零件增加多少只?
大多数学生从“合格零件的增加个数=现在合格数-原来合格数”,列式为:5300×(1-2%)-(5300-186)=80(只)。然而却有学生这样列式:186-5300×2%=80(只),因为他们认为“合格零件增加的只数=不合格零件减少的只数”。所以从这个隐蔽条件入手分析,获取了题目的巧解,值得肯定和表扬。
再比如,在圆面积综合练习课上,教师安排了以下一题:
如下图,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问圆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设计此题的意图是:打破学生求圆面积的解题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先求出r2,然后再求出圆的面积。
学生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他们在讨论中发现,已知正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却无法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也无法求出是多少,因此常规思路以失败告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利用正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圆的r2=20÷4=5(平方厘米)(如下图),所以S圆=πr2=3.14×5=15.7(平方厘米)。
正当教师想表扬和小结之时,有一位学生急忙发言:“老师,我觉得应该对圆面积公式作一点补充。”听了这句话,大家都很惊奇,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发现了一个计算圆面积的新公式。由于r=d/2,所以S圆=πr2=π×(d/2)2=1/4πd2。有了这个新公式,因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即d2=20平方厘米,所以圆面积S=1/4πd2=1/4×3.14×20=15.7(平方厘米)。”“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性的发现啊!”学生们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从上例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求异、创新的余地,多给学生思考、想像和创造的空间,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尊重与激励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智慧得以“闪光”。这样,即使课本上没有的公式,学生也可能发现并创造出来。
二、合理引导学生的巧思妙解——敢于求异
课堂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基本解法所束缚,而是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敢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与发现,使学生敢于求异。由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转换思考角度,解法就显得别开生面,且深刻而富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