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从习题意识到问题意识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只为了一个目的——学会解答试卷上的所有习题。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尽管教师也想吸引学生参与学习,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但仍摆脱不了功利性色彩。而且,最显著之处莫过于偏重于习题意识了。 
    在习题意识的作用下,教师新授讲解时围绕解题的关键步骤,层层设防,步步推敲,丝丝入扣,可谓滴水不漏,逻辑推理性强,而唯独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习题意识的作用下,教师的关键性小结围绕习题的外延和内涵,从已知→求→解分不同类型——做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看到什么类型便会套用什么解题思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习题意识的作用下,一堂好的数学课在练习设计中往往追求密度高、层次多、题型广、难度深,而偏偏忽略了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虽会做习题了,但碰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做到学以致用?由此,我们萌发了从习题意识向问题意识转变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而数学又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理应成为生活的数学,数学教学应当遵循从生活问题中来——于解决问题中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流程中进行。教学应当围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设计。教师的教学应从习题意识转变到问题意识。 
    在问题意识作用下,教师在例题讲解中,将例题以生活问题形式出现,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问题探究中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掌握知识。在问题意识作用下,教师在关键性小结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教师设计练习时,不过分追求密度,而是尽可能设计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做,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陌生的遥远的数学,而会觉得数学是学了可以解决问题的、有用的、生活的数学。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融洽、生动、活泼、高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冬天到了,老爷爷有一块草地进入了养草期,想用绳子围起来,至少应需多长的绳子呢?请你们帮助解决。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学生马上明白了应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可是怎么测量?又怎么算呢?这里教师直接将课题——问题交给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亢奋状态,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活跃起来。老师适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实践与讨论,然后大组交流,教师也参与讨论。从问题的解决当中,归纳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为C=(a+b)×2。这一教学设计,教师没有遵循书本从例题出发组织教学,而是设计了一个生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质疑→探究→交流→拓展。教师摒弃了传统的习题意识(找到最佳算法即可),而是重视问题意识,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不同思维进行了碰撞,最后解决了问题也掌握了知识,这里教师虽花了较多的时间,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练习时,传统的习题意识应出现表格式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长与宽数据,套用公式操练,通过高密度的重复练习,频繁使用公式,达到掌握的目的;而在问题意识驱使下,教师设计一道求学校操场的周长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正方形周长时按传统习题意识方法处理,应是出示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在计算中发现C=(a+b)×2=(5+5)×2=5×4,从而得出C=a×4。而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正方形周长怎样算呢?请你们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到工具桌上选测量的工具,量量算算,翻书本寻找答案,与你的伙伴讨论学习,你自己独立研究……这里,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身也是个问题,学生要根据自身能力与特长,自由地组合、自主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去自由创造,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指出一条最佳途径,驱使学生向此看齐的学习方法。在大组交流中,让学生先交流,“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再说说“我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实践证明,学生这时的思维极其活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最后都找到C=a×4这一方法。 
    诚然,由习题意识转变为问题意识后,付出的代价是练习密度下降了,这样做值不值呢?我们认为是值得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与成人智慧的区别不仅仅是知多知少的差异,更主要的是思考问题方式与能力的不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可以也应该在数学课贯穿问题意识。问题又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中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数学课中,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解决问题、寻找规律的能力,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