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失什么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相比较起来,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安静的孩子就比较多,中国的学生一直比较‘乖’,其好处就是这些孩子学得比较扎实。所以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往往是能够在学习上很快超过同龄的美国学生。但是坏处就是胆子较小,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做研究,不敢挑战权威。”“作为中国的教师要多多地鼓励学生,不要限制他们,特别是对于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甚至举动奇怪的学生,更需要宽容对待。”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及了我们数学课堂中最为脆弱、最为敏感的地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求学》杂志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意大利男孩托蒂有一只非常奇怪的眼睛:从生理上看这一只眼睛完全正常,但是它却是失明的。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的时候,由于这一只眼睛轻度感染,曾经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个对于常人来讲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疗,但对于刚刚出生,大脑正处在发育最关键时期的婴儿托蒂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他的大脑由于这一只眼睛长时间接受不了任何的外界信息,就认为已经瞎了,于是原先该为它工作的大脑神经也随之战略转移。小托蒂的遭遇并非个案。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也做了许多类似的实验,发现结果都是一样的,都严格执行着这一个所谓的“用进退废”的规则。 
  这使我想到,基于“用进退废”的原则,课堂上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给那些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创造锻炼的机会,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用进退废”现象才能在校园里得到消除。但在我们的课堂里,朗读好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总有更多的读题和回答解题思路的机会,一些老师更愿意安排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当组织者的角色,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比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多,接受老师表扬的机会也就更多。总之,实践锻炼的机会总是垂青于优等生,对于后进生,老师的行为就好比托蒂眼睛上的绷带——剥夺了后进生的锻炼机会,阻止了他们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通道,不断传递“笨”、“学习成绩差”、“不是学习数学的料”等负面的信息。这种信息持续的时间长了,这些后进生(就好比托蒂的眼睛)便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是一个愚笨不堪、不好造就的学生,从而放弃了努力,真的“退废”了,学生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从此真的萎缩下去。我想,这有悖于我们为人师的初衷。 
   
  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得到重视,正因为如此,传统的独立学习在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中越来越难觅踪影。其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是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不是置换而是互补,不能越俎代庖。 
  经常在杂志上读到这样的文章:国内最优秀的大学生到了国外一些老牌大学去深造,每当考试的时候总是将导师所阐述的观点一字不漏地写下来,最后所得的成绩却只能为“B”等或者“C”等。有的学生不甚明白,找到导师质询,得到的答复是:你的解答仅仅是重复我的观点,却没有一点点你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的确,这些学校致力于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与研究,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后,再请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个合作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给每一个人提供充足的独立学习的机会。 
  到这时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每个学生就能独立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一个人面对陌生的领域自己去收集、整理资料,寻找答案,在自己的独立学习中发展独立探究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的合作才更具有实效性。这才是学生一生都非常有用的宝贵的财富。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吴文俊院士在解读“霍金效应”时说:“我们拥有许许多多的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但是却培养不出一位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数学家。作为一个领域,我们独创的东西并不多,始终跟着别人走……”这句话使我终身难忘。 
  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老师耿耿于怀,满肚子的意见:我们现在不就是一直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创新教育吗?难道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其实,如果把学生的创造力比喻成一棵小树的话,那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这棵小树施肥、培土、修枝剪叶、遮风挡雨,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特别“安全”的环境,让他们不再害怕提问题,不害怕亮出自己哪怕是怪异的观点,感觉到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要真正鼓励学生敢问、敢说。夸张一点说,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高度容忍创新者与标新立异者的环境,让这些学生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怕犯错误,因为没有人嘲笑他,他们更知道有想法永远比没有想法好。这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真正沃土。 
  我在教学“比和比例”以后,创设了一个周一早晨升国旗仪式的情境,然后要求学生想方设法求出旗杆的高度。不少学生认为:用一根小棒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再测量出旗杆的影长,最后通过比例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结果。这时一位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说:“这样做太麻烦,如果那天没有太阳怎么办呢?不如到体育组借一个足够长的卷尺,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升旗的绳子上,把绳子从旗杆的根部拉到旗杆的顶部,直接看卷尺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又快又简洁……” 
  这个片段中学生给我出了难题,又使得我措手不及。一个曾经被列为最经典的做法到了学生那里却打了一个大问号。这位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用成人的眼光,想当然地去看问题,却忽视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在感叹自己学识浅陋的同时也庆幸:如果没有宽松的、安全的环境,恐怕这个例题还得继续戴上“经典”的帽子。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知何故,在数学教学中却难觅踪影。长期以来,很多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没有真正意识到数学教学中“说”的重要性。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一直是在习题中学习,在习题的演算中进步,在习题的延伸中探索,虽然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口齿伶俐,而数学成绩出色的学生往往显得木讷。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学生的错。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口头编解应用题、看图编解应用题、指名上台阐述解题思路等。同时,教学中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并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总之,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数学教学也一样,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