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1

时间:2016-11-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年级上册P34《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B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 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答:从问题的目的来讲,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目的性或者说太过于开放,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开放了,但是在开放的基础上,没有了指向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只是讲出自己看见的,但与本课的教学却是没什么关系的一些零碎信息,教师在学生表现出这一倾向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而是任其发展过了五分钟还是没讲到教师所讲的点上,这样虽说有了开放性,有了民主性,但是对本课的教学失去了可用性。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开放性,但也要适当的要有指向性,比如“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他们各有多少个?”,这样的提问才有目的性与开放性。[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