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发挥文后练习的评价功能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二)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第二,注重整合,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综合性和整体性是汉语言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整体把握,即一定要对课文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包括符号、语音、语义、事物、现象、行为、情感、观念、方法等等,都要进行整体把握。只有摈弃烦琐的结构分析,摈弃零碎的设问解答,摈弃盲目的题海战术,才能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完整的心理体验。
  
  五上的文后习题中,不少就是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自然也是我们教学与评价的重点。像《陶校长的演讲》、《嫦娥奔月》、《天火之谜》、《林冲棒打洪教头》这四篇课文所安排的“复述”;《伊索寓言》所安排的“讲述”(要求学生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等,皆如此。在学生练习时,我们都应该通过整体性评价,引导他们把对某个人物形象(包括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置于课文描述的整个事件中去。例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当学生对“比武”这一中心事件全然清楚之后,就会从林冲与洪教头相遇到比武的过程以及一系列的细节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林冲忍让谦和、武艺高强却深藏不露的性格特点。
  
  第三,抓好语言揣摩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人提出,语言揣摩能力、语言想象能力是形成语感的两种基本能力。据此,培养良好的语感就要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思考、推敲,从中揣摩语言的正确性、形象性、情感性,以求对语言获得丰富而正确的理解。还要重视再造想象力和迁移性想象力的培养,以学生生活表象为基础,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像,使学生入境入情入意;同时,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由此及彼地进行开发,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求对语言文字取得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力。把上述内容简化一下,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去想象,使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了解力更加“正确”、“丰富”起来。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五上文后练习中有不少关于“理解词义,辨析情感色彩”的习题,像填词,结合上下文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换词比较;读、抄,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标出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出含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等。有不少关于“理解、感悟、体验”的习题,像解词,说句意,按要求读、说句子等。还有不少关于“赏析、积累、运用”的习题,像画、读有关句子,说出好在哪里;读,造句;读、抄,造句;说特点(如叠词),再照样子写几个;概括段意;仿写等等。对这些练习,我们都要引导学生从对某个字、词、句的理解扩展到这些字、词、句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与想象,达到形成良好语感的目的。
  
  仍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复述时学生对一些重要词语的注意程度,应该成为我们评价的重点。比如动作神态描写方面: 洪教头是“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而林冲则是“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林冲的以礼相让和洪教头的无理傲慢跃然纸上!再如“比武”过程中的各自动作:“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其中“脱、拿、耍、喝、敲”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洪教头来势凶猛的样子,也充分表现了他那急于取胜的心理。而林冲则是:“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只用“横、抡、扫”三个动词就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后发制人的高超技艺。学生在复述时是否注意到了以上这些重点词语,应该是我们评价关注的重点。
  
  我们在评价时,允许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对一些非重点非关键的地方有所增删换改,充分鼓励学生使用课文中那些不宜甚至是不可更动的词语,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复述去感悟、体味、领会课文,久而久之,良好语感的形成就将变为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高的一个组成部分了。